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小麦土传病害有哪些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树木 » 养护技术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小麦土传病害有哪些
发布日期:2016-10-14 00:00:00  浏览次数:14

  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土传病害的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常见的土传病害有:

  纹枯病

  纹枯病的病原是禾谷丝核菌等,菌核则是最为重要的初侵染源。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是不是纹枯病呢?

  1、烂芽:小麦的芽鞘受害变成褐色,在幼芽阶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在3~4叶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

  3、花秆烂茎:在返青拔节之后,小麦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在茎秆上出现“眼斑”。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能看见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以及类似油菜籽状的黄褐色菌核。

  既然我们以及知道了如何辨识纹枯病,它会给我们的小麦造成哪些危害呢?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一般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会减产5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基腐病

  基腐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在症状识别上,如果是发芽感病的,在感病后会出现种子根呈褐色,幼芽腐烂从而导致不能破土。出土的幼苗近地面叶会出现圆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叶会变黄枯死。拔节后病菌一般在基部第一节间或者第二节间上侵染,出现褐色病斑,上部叶片叶尖变黄,后期节间腐烂、变白,茎壁变薄。

  一旦感染上了基腐病,小麦的茎秆极易折倒,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到70%~80%。

  全蚀病

  全蚀病是由于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从而造成的。

  我们在全蚀病的辨别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根的表面有葡萄菌丝。

  2、分蘖前后:老叶变黄,分药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

  3、早春:返青迟缓,黄叶和无效分蘖增多或枯死。

  4、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的部分腐烂加重,植株矮化。

  5、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呈现黑变腐烂更加明显,形成“黑脚”,病部的叶鞘易于剥离,叶鞘内侧和茎基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枇瘦。

  影响小麦全蚀病田间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耕作制度、土壤营养、感病寄主、气候条件等。而全蚀病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很可怕的,属于小麦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是大片枯死。一般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在50%以上,甚至绝收。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