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产业链是否完备。全产业链的构建,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赢利能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控制产品质量,杜绝安全隐患,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那么,畜牧业如何打造全产业链,最近记者采访了我国东西部两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一家企业是纵横驰骋,从头到尾,完成全产业是链的构建;另一家企业是进行不同主体之间的连横合纵,按照全产业链的要求组建新的联合体。两者之间虽都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化经营上收效明显,但做法迥异,差别明显。
那么,东西部之间何以有此不同的实践,期间优劣长短当作何评判,畜牧企业又该如何根据自身客观实际,进行参照借鉴?
“一手落”的“巴美”求索
“巴美”地处内蒙古河套平原的五原县,是工商资本投资的一家肉羊养殖企业。通过12年的努力,该公司从无到有,不仅创造了肉羊工厂化养殖的崭新模式,而且构建了从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到有机肥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最近,战略投资者频频造访该企业。通过实业—资本—品牌“三步推进法”,“巴美”肉羊产业化经营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赵焕军原是五原县最大的“京原商场”老板,草原限牧之后,看到肉羊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毅然将赚来的钱全部投进去,在乡下圈起地、建起羊舍。他要用工厂化养殖代替放养,来破解肉羊产业发展的困局。
赵焕军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怀疑是“疯”了。要知道,打从有畜牧业开始,羊都是在草原上放养的。时至今日,尽管众多的畜禽和水产养殖在国内早已实现了工厂化养殖,有的做上市,有的搞并购,行业发展可谓风生水起。但牛和羊因为是反刍动物,所用饲料需要纤维质,这一关键问题未加解决,工厂化养殖就无法推进。
工厂化养殖还必须具有良种。既要口感好,又要生长快,两者缺一不可。内蒙的传统品种有细杂羊、苏尼特羊、小尾寒羊等,尽管口感不错,但生长缓慢,品质不够稳定;而国外引进的德美、澳美、道赛特等品种尽管生长快,但口感不如本地品种。
正是因为种种制约,肉羊规模化养殖步履维艰,以致许多人望而生畏,不敢涉足。赵焕军决定,就从品种和饲料两个环节开始突破。
“巴美”与内蒙古大学合作,沿着巴—寒杂交、杜—寒杂交的思路,引进国外种公羊,与本地种母羊进行杂交,培育出了巴美肉羊。培育过程中的甘苦只有赵焕军最为清楚:引进一只种公羊,不说手续麻烦,运输困难,而且价格昂贵,动辄上万甚至数万元一只。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宝贝”,因为无法适应内蒙当地的气候,常常冻死、病死,赵焕军异常痛心,但也不得不咬牙挺住。
赵焕军的坚持,最后终于换来成功。经农业部认定,巴美肉羊列入国家主推肉羊品种行列。目前,这也是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
品种研发的成功,奠定了工厂化养殖的基础。2009年,巴彦淖尔市十万只肉羊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项目落户“巴美”。“巴美”名正言顺成了肉羊产业化发展的“领头羊”。
赵焕军至今十分感谢这一政府项目,认为这一财政投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假如没有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他的肉羊产业化探索很可能中途夭折。不仅仅是因为经费,更重要的是给了他坚持的信心和勇气!
饲料问题的重要性,赵焕军的认识比谁都清楚。他认为,没有标准的饲料,就不可能实现饲喂的自动化,就没有标准的采食量,整个养殖的标准化就无法完成。一个企业,连怎么计算成本都没有依据,谈什么产业化?
但市场上并没有现成饲料,也没有专用设备。赵焕军只得自己动手研制。饲料配方本身并不复杂,只要根据肉羊生长需要,提供每天所需的营养,由此,赵焕军在国内第一个采用TMR技术,将粗料、精料、矿物质、维生素和其它添加剂充分混合,确保肉羊每采食一口日粮都是精粗比例稳定、营养浓度一致。
全混合饲料配方有了,生产设备又在哪里?赵焕军自己设计生产模式,再请来工程师解决工艺和设备问题,反复试验,终获成功。目前,“巴美”的生产设备高度自动化,只要两个工人坐在电脑房里进行监控,就能按需生产。赵焕军还设计了自动喂料机,做到定时定量喂食。
饲料配方和设备的突破,不仅大大提高了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更令人兴奋的是,肉羊增重加快、肉质口感又好,羊的酮体看上去光亮、健壮,规格重量基本一致,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
紧接着,“巴美”投巨资建起了32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羊舍。这些羊舍整齐划一,漂亮的像一座座别墅。除一部分由公司进行标准示范外,其余大部分无偿提供给牧民。牧民只要有意向,都可以前来与“巴美”合作。园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饲养方法统一,管理流程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确保了整个养殖环节的高度安全。
以前,“巴美”向市场终端提供的产品是整羊,价格虽略高于同类产品,但品牌的溢价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肉羊的利润最终体现在绿色有机品牌上,只有进行屠宰加工,才能打造自己的羊肉品牌,”赵焕军认为。
为此,“巴美”上马了全国最先进的屠宰、分割、包装、冷藏生产线和设备设施,年可处理30万只肉羊,一只羊可分割为50多种产品。产品附加值由此得到大幅度提高。
“巴美”还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利用羊粪和下脚料加工有机肥,年产量可达10万吨。赵焕军算了一笔账,一只羊一年的饲养成本是1200元左右,但所产羊粪加工成有机肥,可达1.2吨,按现行市场价每吨1000元计算,有机肥的销售额正好可以抵消养殖成本。也就是说,与放养的牧民相比,“巴美”养羊不仅不需要花一分钱,而且羊长得比牧民快,肉质跟本地品种不相上下。这充分显示出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最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巴美”又流转5000亩农地,准备投资数千万元,兴建“羊文化博物馆”。
“羊博馆”既非一产,也非二产,而是突破传统,一脚跨进了三产服务业。根据赵焕军的初步计划,“羊博馆”将发挥种养结合的优势,兴办农业文化创意和休闲观光项目。届时,在种养了千百年的河套平原上,将崛起一个崭新的园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吃饭,可以住宿,可以休闲,可以参观旅游。而这一切,都将围绕着“羊”的中心。
从繁育、饲料加工、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有机肥生产、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巴美”打造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多头整合的“龙珠”招式
“龙珠”地处浙江龙游,全称为龙珠畜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组建成立于2010年,短短三年时间,通过联合重组的办法,龙珠从无到有,已经打下一片江山。原来各不相干,状如散沙的饲料、养殖、屠宰加工、污染物处理等各环节主体,经过市场化的合纵连横,结成股份制的利益共同体。全产业链雏形已现。
目前,这种全产业链式的畜牧联合体,在浙江已经注册成立了100余家,且正呈蓬勃发展之势,不可阻挡。
农业产业中,没有一个产业像畜牧业这样,让人既爱又恨。爱的是谁都离不开猪肉,恨的是养猪又脏又臭。更让人不放心的是,肉制品质量安全隐患重重。
在赵春根看来,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畜牧主体多、小、散。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赵春根进入了“联合”之旅。
赵春根所在的龙游,在浙江是有名的畜牧大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4%。但与全省情况类似,龙游的畜牧企业在发展中也是叫苦不迭:
一是资本难融。农业项目因多数资产无法办理土地证、房产证等相关证照,向金融机构融资难,资产无法盘活;二是人才难求。因为单体规模小,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兽医难聘、难留,养殖场管理难以实现规范化;三是成本难降。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养殖原料,经多级经销商转手,价格偏高,劳动力价格逐年提高,饲养成本难降;四是安全难控。投入品的进货渠道、成份、效价复杂,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难;五是环境难容。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大量的排泄物无法自我消纳,养殖环境改善难;六是市场难进。价格受生猪经纪人牵制,利润空间受终端控制,以活猪销售为主的经营方式,很少有市场话语权。
在龙游的一家小茶馆里,赵春根每天找养殖场交流,常常从早上到晚上半夜三更。在听完对方的苦衷倾诉之后,赵春根反问,为什么大家不能联合起来,共同打造全产业链。
赵春根见多识广,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