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呼伦贝尔肉业基地核心区,把呼伦贝尔肉业集团培育成全国肉类行业领军企业,近年来,内蒙古阿荣旗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充裕的饲草饲料资源,通过采取“壮基地,强肌体、扶龙头、强带动、保资金、强服务”等有效措施,促进了肉产业链的迅速发展。
基地规模扩增明显,产业“肉身”日渐强壮
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入村召开动员会,带领干部群众外出考察学习等措施,宣传动员干部群众养殖肉牛发家致富。通过深入村屯选取意识浓、养殖经验丰富的村组作为肉牛养殖示范村组,示范带动更多农民步入肉牛养殖队伍。经过努力,2013年全旗新建万头肉牛养殖小区2个、年交易量10万头的肉牛交易市场1个;已启动肉牛养殖小区44个,新建小区13个;培育肉牛养殖大户208户,发展示范屯36个、示范户1060户,规范化棚圈达840栋、25万平方米。
龙头带动更加有力,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一是推进项目建设。呼伦贝尔肉业集团3000吨熟食制品项目进入了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2014年新增肉牛和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各1条。
二是拉长产业链条。成功引进河北太爱肽生物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年加工鲜骨2万吨。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认真培育呼伦贝尔牛羊肉品牌,开发精加工牛肉产品258种、羊肉产品105种,销售网络覆盖北京、天津、上海等8个城市。2013年该集团屠宰肉牛7.8万头,实现产值14亿元、利税630万元。
本报记者刘晓晨特约通讯员王保国
政策扶持效果初显,资金“血液”喷薄有力
产业的运行,资金起到了“血液”作用,资金周转的良性循环推动了肉产业发展壮大。通过政府与包商银行、农村信合等金融机构协调,争取包商银行肉牛养殖贷款1.8亿元,争取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2.2亿元。全旗专项养殖贷款发放达4亿元,比去年增长300%,缓解了资金瓶颈问题。通过财政局、扶贫办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约3000余万元,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旗委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肉产业贷款贴息办法和财政专项奖补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对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发展肉产业贷款给予贴息,对肉牛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非强制免疫疫苗、良种繁育、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等实行财政补贴,提高肉牛养殖设施化和集约化水平。
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力护增收生命线。
一是强化疫病防控。全旗防疫员150人、畜牧兽医200人,构建了以旗站为龙头、乡镇站为骨干、村兽医为结点的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动物疫病防控实行区域化管理,在防疫防控、科学饲养、饲料种植等方面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全面实施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免疫率达100%。2013年全旗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加强饲料体系建设。成功引进科宇4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已完成项目选址、规划和征地工作。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推广种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等优质牧草2.6万亩。三是加强品种改良工作。整合全旗94名改良员的技术力量,利用现有畜牧技术资源,引进西门塔尔牛优质冷冻精4.5万支,改良基础母牛1万头,优化了肉牛品种结构。四是组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72个,发展社员2422人,带动养殖户8000余户。五是做好肉牛保险宣传工作。通过协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阿荣旗分公司制定了肉牛保险条款。肉牛保险的推广将肉牛养殖风险降到了最低,更加有效地保障了肉牛养殖户的基本利益。
搞活牲畜交易市场,提高产业内动力
多年来,旗域牲畜交易只是停留在依靠经纪人实现牲畜交易,或到邻近甘南县牲畜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养殖户特别是偏远乡镇的养殖户对牲畜市场行情一无所知,导致经常处于增产不增收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个局面,通过多方努力,阿荣旗肉牛交易市场于2013年9月开市,前期运营状况良好。
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阿荣旗激活了肉产业生命体,肉产业的良性发展带动农民实现了持续增收。截至目前,全旗肉牛出栏10万多头,实现增收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