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全国畜牧总站日前编制完成了《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2013年监测报告》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2013年监测报告》。报告表明: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工程区内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一些严重沙化草地得到初步治理,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整体朝着趋于稳定的方向发展,生态效益显著,工程的实施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培训和相关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3年,为准确掌握国家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实施后的效益情况,全国畜牧总站组织有关省(区)草原技术支撑部门,利用3S技术,以卫星遥感、全球定位为主,地面路线调查为辅,在内蒙古、云南、四川、甘肃、宁夏、新疆等6省(区)20县(旗、区)开展了2006年度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益监测,在河北、山西、内蒙古3省(区)8县(旗)开展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效益监测。经过4个月100多人次的野外路线调查和内业数据处理汇总分析,顺利编制了工程效益监测报告,圆满完成了年度监测工作。
工程实施后,工程区草原植被较工程区外和实施前有明显恢复,生态效益显著。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的差异,各地工程区内外植被状况存在明显差别,但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呈恢复趋势,工程区内植被高度、盖度和鲜草产量明显高于工程区外。退牧还草工程6省(区)20县(旗、区)工程区内草原植被平均盖度、高度和鲜草产量分别比工程区外提高6个百分点、21.8%和15.8%;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内蒙古3个旗工程区内草原植被平均盖度、高度和鲜草产量比工程区外分别增加7个百分点、13.8%和11.7%。
通过两期遥感数据对比分析,2013年工程区内草原植被的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比工程实施前明显增加。与2006年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前相比,2013年6省(区)20县(旗、区)工程区内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提高了8个百分点和28%;与200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前对比,河北、山西2省5县全境草原植被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提高13个百分点、2.4%和18个百分点、54.3%,内蒙古自治区3旗提高11个百分点和55.7%。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内蒙古3旗浑善达克沙地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97010.8公顷,比2001年减少约34.2%。
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退牧还草工程6省(区)20县(旗、区)工程禁牧休牧实施后5年内,共增加鲜草折合产值约39475.92万元。牲畜出栏率和大牲畜胴体重、小牲畜胴体重分别提高8.8个百分点和4.9%、5.9%。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3省(区)8县(旗)共增加鲜草折合产值约145093.6万元。内蒙古3旗牲畜出栏率和大牲畜胴体重、小牲畜胴体重分别提高11.7个百分点和8.5%、6.3%。河北、山西5县农牧民人均增收1155.8元。
工程实施后,社会效益明显。6省(区)20县(旗、区)2006年度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平均每县带动本地就业5735人次,转移就业2960人次,科技培训918人次,平均拉动内需投入1016.6万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十多年来,3省(区)8县(旗)平均每县带动本地就业45043人次,转移就业19409人次,科技培训10569人次,平均拉动内需投入6392.0万元。
全国畜牧总站自2004年和2007年分别开展了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率先将3S技术应用于草原工程效益监测工作中,使工程建设效果更加明确,监测结果更为客观,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2014年将对后续年度工程和更多地区继续开展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