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看到一片无际的大草原上繁茂的草地,牛群在草原上浅吟低唱,让人难以想象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这就是在贵州省独山县的一个与新西兰合作建成的农场。这里30年前还是一片贫瘠的荒地,如今的独山县已经证明了,引进新西兰发展草原经验这一做法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西南地区。
独山草场(三农B2B网配图)
经过30年的发展,独山草场已从一家为当地提供种植种子的机构变成了一个省级牧场技术推广中心。独山草场每年可产出30吨草地种子。独山草场现在90%的种子在贵州省内供应,余下的草种可供应给与贵州纬度相近的省份,如四川、甘肃和广西。目前据统计,独山县帮助发展了贵州省内600万亩草场以及200多亩省外草场。除了供应草种之外,独山草场还推广草原管理技术,如24小时畜种放养模式、制作青贮饲料以及如何处理草的种子。
从1984年起,独山草场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引进来40余种草,通过在小围场一一试验种植后,根据产量和生长周期挑选了18个草种。1988年,草场开始从新西兰引进奶牛来提高草产量。根据所能饲养牛群的容量,草场用栅栏把喂养空间分隔开,同时以草的生长状况轮流在小围场放养牛群。这种新西兰的放养模式既能喂养牛群,而且它们排泄的废物还可以变成养料促进草的生长。
现在,独山草场的规模已发展到17000亩,拥有600头荷斯坦奶牛,200头柯利黛绵羊和350头山羊。草场每年产出30吨草种以及1800吨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