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
三农B2B网讯 林间深处,绿树青翠,山花烂漫。几栋牛舍整齐地排列着,不时地还能听到“哞哞”的牛叫声……田园这一幕幕独有的风光交织在一起,显得那样和谐而富有生机。9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孝义市南阳乡沿家山村一处僻静山坳里的牧宇肉牛养殖基地,但见牛棚内一头头牛儿正悠闲地吃着饲料,几位饲养员师傅有说有笑地一起喂牛,清理牛舍。
“加上一个月前刚刚买回来的200多头小牛犊,现在我们养殖场已有近300头肉牛,养殖基地全部投入使用后,养殖规模可达500多头。”随行的养殖场负责人刘德彪一边观察牛的状况,一边给记者介绍起养殖场的情况。牧宇养殖场于去年3月底开工建设,9月底完工,占地30亩,从盖棚到买牛已投资了700多万元。而养殖场的选址则在远离村庄及周边无污染企业的山区,“这样既减少了对周遭村庄的环境污染,又大大降低了肉牛感染病毒的几率,提高了肉牛产品质量和对疾病抵抗能力。”刘德彪说道。
见来了客人,饲养员师傅刘吉亮热情地和记者攀谈起来:“这些都是西门塔尔肉牛,以产肉为主,刚买回来时只是四五百斤重的牛犊,经过14个月的喂养,生长到600-850公斤的时候就可以出栏销售了。”跟着刘师傅看了几个牛棚,记者发现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有一个黄色的小卡片。似乎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刘师傅解释说:“这就是牛的 ‘身份证’,它能随时记录和监控每头牛的生长情况,既便于管理,又保证了品质。”他告诉记者,为了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提高肉牛品质,牛舍两边设置了通风窗,冬天则用厚棉被封住,形成封闭状态,达到夏天利于通风,冬天能够保暖。
当记者问及肉牛的销路时,刘德彪显得非常自信:“我们基地的牛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销路一点也不用操心,像平遥、文水的一些大型肉牛加工企业早已和我们签了订单。”说到这儿,刘德彪开始掰着指头算起了日子。“再有4个月,去年11月份头一批购买的80头牛,就能出栏了,一头大概能卖到一万四五左右,目前这批牛预计能值100多万元。”
想到不久后头批牛就要出栏,笑容挂满了刘德彪的脸庞。他说:“随着一批批肉牛的卖出,养殖场前期投入的逐渐收回,我们将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引导牛产业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牛产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