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速成鸡”的诞生是养殖技术的进步,然而一路经过养鸡场、屠宰场、餐厅和监管部门等层层环节,“速成鸡”却“失守”违规用药和药物残留问题。监管部门表示,目前并未强制规定餐饮单位对采购的食品原料进行检验。业内也在反思,要从改革养殖模式上开始进行规范。
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对鸡只产品的日常监管包括对鸡只饲料、用药情况的监督监管,同时通过监测来掌握鸡只体内的药残水平等。
记者从广州市农业局了解到,目前对于鸡肉中药物残留的检测,广州市农业部门检测的项目包括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醋酸甲羟孕酮等23种抗生素、激素类药物。此外,广州目前对饲料产品也有例行的监测,不过并不单独对鸡饲料作监测。
“速成鸡”是怎么诞生的?
肉鸡生长期大大缩短
农产品专家、卓创资讯分析师胡新凯表示,如果按照正规的养殖方法,白羽鸡跟我们接触比较多的土鸡在饲料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饲料的成分主要是玉米、豆粕等粮食为主,添加少量的辅料,包括维生素A、B、C等,此外还会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和激素,都是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以内。据介绍,之所以添加抗生素是为了提高肉鸡的免疫力,预防疾病。而微量的激素作用则是有利于鸡的生长。
不过,从养殖环境来看,白羽鸡的养殖跟走地鸡还是有明显区别的,白羽鸡基本上都是笼养,主要的活动就是不断地吃饲料。此外,在鸡棚里几乎24小时都是开着白炽灯的,让鸡增加进食。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现在,2公斤的肉鸡生长周期已从1976年的63天缩短到2007年的仅需33天。“这个过程鸡种培育的过程就是用不同的鸡种不断进行杂交,跟我们熟知的杂交水稻差不多。”
反思“公司+农户”模式
按照中国畜牧业协会的说法,从世界范围来看,白羽肉鸡是全球第一大肉禽来源,澳大利亚人均消费量38.69公斤,美国人均更达到43.91公斤。去年,我国出栏“白羽肉鸡”约50亿只,包括农户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万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白羽肉鸡的养殖模式以“公司+农户”为主,养鸡企业依托农村合同养殖户饲养。一位大型养鸡企业负责人张祥(化名)昨日告诉记者,这样的模式存在一定把关风险。首先,公司不愿意对鸡舍投资太多,鸡舍的通风透气常常不好,氨气浓度高增加了鸡的发病率,“会出现用药撑着等上市的情况”。
据悉,在被揭发存在盲目用药的“问题鸡”后,六和集团表示会投入1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养殖户“全面提升饲养水平”;中国畜牧业协会也表示,未来模式应要向“公司+家庭农场”以及“公司+自养基地”转变。
胡新凯也主张,要解决问题,应该从养殖户、厂家等上游参与者开始进行规范、监督。具体来说,在养殖过程中应该由厂家向合同养殖户提供鸡苗、提供饲料;加强对厂家的管理监督,让厂家在收购肉鸡的过程中,认真执行药物残留检验等环节。
“速成鸡”究竟有什么可怕?
专家:激素检测存在空白 不必担心转基因
对于所谓的“速成鸡”问题,有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这要分两种情况来看,首先所谓的速成鸡本身就是一个鸡的品种,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从美国引进了这些快大类的鸡种。这种鸡种大约一两个月就能长到3斤多出栏。而帽峰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养殖户告诉记者,一般的土鸡品种,自然生长的话通常要4~5个月的时间才能出栏,两者之间相差时间显而易见。而另外一种情况是,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密度大和追求经济利益,使用了激素和抗生素,并且不执行停药期。这些养殖场不进行自检,收购鸡只的公司也不进行检测,这样就造成了质量安全问题。
记者了解到,针对一些养殖户添加激素,有的激素国家是有相关标准的,例如地塞米松,只要求用于治疗疫病,不得乱添加。而有的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在养殖上是没有检测标准可依的,而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