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用鱼竿在这里就可以钓到好多鱼,父辈们小时候卷起裤脚用手就可以抓到好多鱼,有时候还可以抓上来10多斤的。还有很多鸟,小时候还经常可以掏到鸟蛋……”
记者日前来到海南省琼海市温泉镇采访时,村民王先生遗憾地说,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湖域,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干净的湖沼里摸螃蟹、抓游鱼、捉泥鳅,“但这些场景今天已经很难看见了”。
许多天然湿地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部分湿地因水产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湿地水质污染,加上房地产等项目开发,已使海南省湿地资源受到威胁,有的甚至已遭破坏。
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则是“地球之肾”。但如果湿地被破坏,其修复的难度将远远大于森林被破坏。对于海南来说,保护湿地资源任重道远。
盘点
海南省到底有多少湿地资源?
海南省有五大类24型湿地,面积达36.6万多公顷,不但类型多,面积也大。如何将海南湿地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已成为热点话题。
根据2003年全省湿地资源调查(不包括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显示,海南岛共有五大类24型湿地,面积达36.6万多公顷。主要包括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在这些湿地类型中,近海及海岸湿地是海南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6%。
记者了解到,海南省湿地有四大显著特点:一是湿地类型多,五大类齐全;二是近海及海岸湿地类型全、面积大;三是红树林湿地面积大,红树植物种类多,全国有红树植物29种,海南就有26种;四是珊瑚礁海岸发育好、面积大。
建立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的有效途径。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南省已经建立的各种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达20多个,其中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和海南大洲岛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属于国家级保护区。
在海南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中,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是我国红树林成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红树林树种最多、红树植物群落最丰富的红树林保护区。保护区海岸线总长84公里,港湾滩涂水域宽阔,面积有5万多亩。加上列入国际重要湿地面积3万多亩,共有保护面积8万多亩。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90年,主要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东南部的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于1990年批建,主要保护对象是珍稀鸟类金丝燕和海岛海洋生态系统。作为海南岛近海离岸最大的海岛,这里是目前金丝燕在我国唯一长年栖息的海洋岛屿。
除此之外,海南省民间保护湿地的积极性较高,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村庄通往往过制定乡规民约的方式来建立保护小区、保护湿地。据统计,全省现有多个民间湿地保护小区,如儋州市的鹭鸟天堂、文昌五公三村、澄迈的加莲村等。
据了解,湿地水鸟大部分是越冬候鸟,越冬候鸟的迁徙往往是衡量一个地方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海南是国际上重要的鹭鸟繁殖地,著名的鹭鸟天堂就坐落于儋州市洛基镇屋基村,在乡村周围的几株参天大榕树上,栖息着上千只白鹭。
记者了解到,20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一直与这些可爱的鹭鸟和睦相处。村民不吓赶、惊动它们,甚至有些村民为挽留这些美丽的白鹭,还把一些食物撒落树下,让它们自由觅食。从那以后,每年飞回到这里的鹭鸟越来越多,直到如今,已有上千只白鹭和其他鹭鸟在这个村子生息,从未成群飞走过。
“尽管海南省拥有独特而突出的湿地资源,并建立起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民间保护,但从总体而言,开发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且有不少湿地类型未被认识、记录,湿地面积目前呈缩减状态。”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原副厅长、研究员杨冠雄对记者表示。
为重新认识海南省湿地资源,并为海南省湿地建立一个数据库,从今年1月4日开始,由海南省林业局、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同组成4个专业调查队,再次对全省湿地资源进行摸底调查。
通过几天不完全的调查发现,海南省湿地丰富多样。重点湿地非常多,超过了97.5%,而且连片面积超过1万公顷的湿地占大多数,沿海滩涂、浅海、河流、鱼塘、湖泊、沼泽等类型应有尽有。
在海南省南部的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南湾半岛—黎安港”地区调查时,调查组的专家发现,在南湾半岛的山坡上生长着热带季节性雨林,其中包括典型树种青皮树。海岸线分布着大片的红树林,同时还在黎安港周边的红树林中发现了红榄李。据了解,红榄李是热带红树林独有的物种,全国只有三亚、陵水的红树林中有自然分布。
此外,浅海区分布着珊瑚礁和海草床,是非常典型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
“这样完整的热带生态系统谱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主持海南省第二次湿地调查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告诉记者,
这里很可能是全国唯一完整囊括从陆地到海洋的热带生态系统的地区,也为研究及印证热带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完美的实地模型。
“如果在这一地区建立一个综合系统的保护地,将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模式地,它可以供人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是如何影响、发展的。”江海声说。
“在一个小范围内花费相对较少的资金就能够保留下一个完整的热带生态系统,非常值得投入。”江海声表示,这一带已经被批准建立海南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但是目前尚未设置机构和人员。
位于海南中南部山区的鹦哥岭发现的3片山地沼泽湿地,更令江海声欣喜不已。江海声说,山地沼泽湿地呈季节性特点,这类湿地不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而且生活着许多特殊的生物类群,它们往往要等雨季时才会大规模爆发出来,旱季时可能根本记录不到。
挑战
海南湿地保护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在海南省保护湿地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来,一些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工农业生产仍对湿地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海南拥有独特而突出的湿地资源,在保护与开发之间仍存在一些问题。
近几年,一些开发建设项目及工农业生产对湿地资源造成破坏,许多天然湿地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而部分湿地水产养殖密度过大,饵料投放过度,造成湿地水体的污染,给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记者在海南省南部的黎安港采访时发现,港内分布着许多网箱,其中有养鱼的,也有挂养麒麟菜的。据当地居民介绍,养麒麟菜之前要把海草除掉。此外,当地居民通过使用螺旋桨打海草,并捕捞埋在沙里的贝类,这样一来,海草也就很难存活了。
据专家介绍,珊瑚礁和海草都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清澈的水质才能生存。在珊瑚礁上养鱼,不但遮蔽了阳光,也污染了水质,珊瑚定难生存。而海草除了被人工砍挖外,种上麒麟菜后非常耗氧,阻碍了光合作用,同时也改变了水质和原有生态。
对此,政协委员、原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院高级工程师林鸿民建议,港口水流动性较弱,在港内养麒麟菜要适可而止,不可太密集。海水流动性较强,可以考虑在海水中放养。
红树林素有“护岸卫士、造陆先锋、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是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
据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多年的人工恢复和引种培育,目前保护区内分布有红树、半红树植物35种,占全国红树林植物的95%,其中红榄李、水椰、海南海桑、拟海桑和木果楝已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保护区内栖息的鸟类有194种,已成为许多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也是连接不同生物区界鸟类的重要环节。
“不过,我们的调查也发现,有的湿地污染明显,主要污染源就是当地的几个养猪场和养鸭场。”江海声告诉记者。
海鸭养殖自古就是红树林区居民家禽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演丰咸水鸭是海南地方特色产品,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6年底,演丰(红树林)咸水鸭标准化示范区立项建立,并成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2008年8月,演丰镇咸水鸭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升格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年出产海鸭50万只以上,实现年产值2500万元。
在“公司+标准+农户”的模式带动下,演丰地区大规模开展咸水鸭标准化养殖,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然而,随着养鸭规模不断扩大,鸭子对红树林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针对养鸭对红树林生长的影响,海口市政府于2010年4月曾发出通告,禁止在红树林保护区内养鸭,但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记者日前在保护区内发现,虽然没有在保护区内养鸭,但是在离保护区不远处仍然存在养鸭场。
对此,林鸿民认为,不应发展高位池养鸭业,鸭群不断觅食红树林泥土里的小鱼虾蟹,导致滩涂泥土被破坏,会影响土壤环境;大量鸭粪、饵料投放过度,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红树林水体中,将造成水体高度富氧化,给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带来极大的危害。
“即使发展低位池养鸭,也要与红树林隔开,同时要考虑环境容量问题。”林鸿民说。
杨冠雄也表示,进行高密度养鸭会严重干扰红树林生态平衡,湿地内不应该有太多人为干扰。
“湿地是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陆、水生物种十分丰富,鱼、虾、昆虫等小动物数量繁多。海口东寨港的红树林已被列入是世界湿地网络名录,完全有必要加以认真对待。”
据统计,目前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内咸水鸭养殖场有39个,养殖咸水鸭数量达4.5万只以上,占用保护区林地及滩涂面积73亩。在咸水鸭圈养地内,海莲林成年树的死亡率高达100%,角果木林的植株死亡率为40%。
随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保护部门也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今年以来,东寨港红树保护区管理局对保护区内农户一家一户地入户教育,使养殖户逐步意识到在保护区内养殖咸水鸭,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
目前,保护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