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作为世界公认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青海省重点打造十大特色农牧业产业取得新进展,展示出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和潜力。然而受一些因素制约,青海现代农牧业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当前面临迫切转型升级压力,仍需科学谋划、统筹推进,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生态农牧业发展新路。
--特色现代农牧业体系初步构建
凭借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和气候条件,青海省积极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过去五年,青海省共建成日光温室9.45万栋,年均蔬菜自给率由2007年的53%提高到2012年的67%。
记者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采访看到,标准化日光节能温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绵延数十公里。依靠现代特色农业,这里已成为省会西宁重要“菜篮子”。
大通县农牧局局长赵常胜说,目前全县建成2.1万栋日光节能温室,蔬菜总产量突破28万吨,蔬菜在西宁市场供给率由2009年的16%提高到目前的30%左右。设施农业亩均纯收入达3000-8000元,是传统种植方式的3-10倍。
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对记者说,近些年,青海省重点推进蔬菜、油菜、马铃薯、蚕豆、中药材、特色果品、牛羊肉、毛绒等十大产业生产基地建设,以县为单位创建各类农业示范区18个,引进和培育农牧业产业化企业339家,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703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57项,高原特色农牧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青海省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1.4%,规模化养殖率为32.6%,其中杂交油菜种植面积155万亩、马铃薯14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5万亩、总产量160万吨,猪肉自给率提高到74%。
根据规划,下一阶段,青海省将推进高原现代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预计“十二五”末,十大优势农畜产业总产值将达232亿元。
--十大特色产业“骨骼发育”整体不足
业内人士认为,总体而言,目前青海现代农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粗放式经营,陷入了“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尴尬,内外部支撑力不够,难以做大做强。
受多种因素制约,青海省特色农牧产品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在全国所占比重偏低,与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据青海省农牧厅统计,2012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186.5亿元,占GDP的9.8%。万亩以上成片种植的基地不多,即使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规模化基地,粮油仅占15-20%,蔬菜占40-50%。
“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封闭式发展,加工转化率仅为30%。”青海省农牧厅产业处副处长王学江说,全省油菜企业40多家,而只有7-8家年处理油菜达到5万吨以上。即使是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牛羊肉、特色果品等产业,优质资源也未得到有效整合,生产结构趋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形成联手发展的格局。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李双元说,由于缺乏高知名度地方大品牌,青海省品质优良农畜产品如牛羊肉、乳制品、蚕豆、枸杞等,只能以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销售,档次较低,价格上不去,影响了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
品牌杂乱,互相牵制,不能发挥整体品牌效应。几年前,青海省只有一家“雪山”牦牛肉干加工企业,随着牦牛肉干的“走俏”,目前已有近30家企业参与牦牛肉干深加工,但也都是刚刚起步,现在有可可西里、绿草源、西北骄、唐古拉、卡日曲等5大商标,导致形成“星星多了,月亮不亮”的局面。
“围绕十大优势产业的基础性研究薄弱,关键技术集成不足。”青海省农牧厅科技处处长熊进宁说,“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取得农牧业科技成果259项,但实际只有80项应用于农牧业生产,实际成果转化率不足现有成果的三分之一。
--以新理念促进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
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牧业,用服务业的办法经营农牧业,推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式发展,鼓励发展循环农牧业,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
部分农牧业专家和基层干部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发展规模经营。有特色还得有规模,没规模就形不成气候,赢不来效益。建议加大投入,加强农牧区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通过基地、园区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种植业重点是突出特色、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重点是提升生态畜牧业建设水平,加快发展农区规模养殖和饲草种植。
其次,积极培植品牌。打好“生态牌”“绿色牌”,打破“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大力引导、扶持企业做好品牌创立、申报、注册等工作,致力抓几个特色农畜品牌,不断扩大品牌经济规模,把地域性企业做成全国性企业。
第三,提高科技水平。科技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整合各种科研力量,尽快攻克关键技术,择优推动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畜产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牧民。
此外,强化招商引资。建议突出各州地、各类园区和龙头企业的主体地位,把招商引资作为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的“硬指标”,不断加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国外资本等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形成多元化、多领域、多形式的投融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