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近日,记者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畜牧局了解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禁牧,赛里木湖核心景区16.45万亩草场已逐渐返绿,日照充沛的草场草已经长到十五厘米,部分沙化土质有所改善。
寨里木湖风景区
据赛里木湖景区管委会介绍,此前,新疆农业大学开展的“博州草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多年超载过牧致使草场严重退化。1982年全赛里木湖景区草场牧草最高产量为683千克/亩,1999年牧草最高产量为621千克/亩,而到2007年牧草最高产量仅为280千克/亩。据测算,赛里木湖核心景区内50.46万亩草场适宜载畜量为7.8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已达到31万个羊单位,超载297%;非核心景区内的60.97万亩草场适宜载畜量为13.4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已达到19.8万个羊单位,超载47.8%。实施赛里木湖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尽快启动牧民退牧定居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情况,自治区加大了对赛里木湖景区综合整治与开发建设的监督指导力度。近年来博州相继完成了核心景区建筑设施拆迁工作,加快了生态恢复工作步伐,在环湖公路内侧生态脆弱区域拉设围栏,开展天然草场保护试点项目,在6个牧业村开展草畜平衡牧民定居试点工作。同时斥资2200万元围栏禁牧,环湖拉起75公里长的围栏,把16.45万亩核心景区草场围了起来。此外,博州还积极实施赛里木湖景区湖泊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项目,对湖东3000余亩退化草地进行人工植草恢复。据了解,今后五年,国家财政部、环保部等还将投入7.3亿元用于赛里木湖生态保护建设。
[page]承担草场围栏禁牧部分工作的博乐市草原工作站高级畜牧师刘兴义告诉记者:“没禁牧前,一些人工种的草籽还没生长就被牲畜吃了,禁牧后草场自然恢复能力明显改善。”刘兴义介绍,去年起从每年四月初开始,草原工作站都对围栏禁牧草场进行阶段性返青监测。同时,赛里木湖西南部还设有国家级监测点,主要用于草场的日常管护。“相信草场休养生息2到3年时间,草会长到四五十厘米高。”刘兴义说。
赛里木湖管委会主任杨文戈用“欣喜”一词来形容两年来赛里木湖景区草原生态发生的变化。杨文戈表示,实施围栏禁牧的同时,赛里木湖景区管理部门对天鹅等鸟类栖息湿地生态环境也进行了严格保护,并在冬季来临之际封闭景区环湖公路,让在这里越冬的天鹅不致受到打扰和侵害。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近百只白天鹅“放弃”迁徙南方,而留在赛里木湖西侧温泉湿地越冬,每年五六月份在这里繁殖、栖息。今年以来,天鹅已经在赛里木湖繁殖了八对,达近十年同期历史之最。
记者了解到,为避免再走破坏生态“回头路”,博州通过落实草原生态补助机制,把草原利用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一乡一策、一村一案、一户一计”的要求,对赛里木湖水源涵养地禁牧区所有牧户信息资料登记造册,在充分考虑和尊重牧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牧民减少相应的载畜量,采取定居、迁移、转产等方式安置牧民。截至目前,禁牧区中涉及的522户2591名牧民,12.76万头(只)牲畜已全部妥善安置。
沙依木拉提·哈力是下山定居的牧民之一,如今,他靠政府牧民定居补贴资金,在博乐市花6万元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楼房,妻子还在附近开了家百货商店,女儿上学再也不用寄宿在亲戚家,方便了很多。家里的200只羊全部让别人代养了,沙依木拉提·哈力平时主要打理100多亩饲草料地,一年收入能有十来万元,他很满意。“保护草原,为子孙后代着想是好事情,我们应该支持。”像多数人一样,对围栏禁牧草场的恢复,沙依木拉提·哈力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