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减轻对粮食过度的依赖,调整肉类产品结构,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肉牛主要是以役用为主的,牛肉的主要来源于淘汰役用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这一方面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役用牛已经失去单纯役用的价值,转向役肉或者肉役兼用方向发展。2011年底,我国肉牛的存栏数量为6646.4万头,牛肉的产量为647.5万吨,分别比上一年降低了1.4%和0.9%。受饲养成本上升、肉牛存栏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牛肉价格持续走高。据农业部对全国480个农村集贸市场畜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2012年11月,全国牛肉月平均价格每公斤已突破50元。

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老百姓对牛肉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由于受土地、饲料等资源短缺因素的制约,我国肉牛业发展不可能采取扩大饲养量的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肉牛单产,将成为今后我国增加牛肉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开展肉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就是要通过度量肉牛的生产能力,选择、推广生长速度快、产肉能力强的肉用种公牛,用来繁育生产群体,从而带动肉牛整体生产能力的提升。
农业部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为推动肉牛改良工作,近3年来,连续出台了3个文件。2010年,印发了《肉用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实施方案(试行)》(简称《测定方案》),对肉用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具体测定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规范。2011年,农业部印发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简称《改良计划》),对肉牛遗传改良工作进行了整体布局,明确了工作目标、要求和职责分工。2012年,又印发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改良计划,明确了改良计划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技术支撑队伍。同时,《实施方案》还规范了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和肉牛品种登记办法等。
各地认真贯彻农业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开展肉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提高肉牛单产作为发展肉牛生产的重要举措,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一是生产性能测定逐步规范。针对以往种公牛站、种牛场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存在的人员不固定、方法不一致、设备不配套、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全国畜牧总站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手册》,从2009年起,每年通过举办全国技术培训班,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等形式,逐步统一了全国肉用种公牛的测定时间、方法和标准,同时还增加了超声波测定等现代育种技术手段,初步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肉用公牛育种数据测定、收集和上报制度,使测定数据更加科学规范。
二是生产性能数据库初步建立。截至2012年8月底,全国38个种公牛站报送的2114头种公牛数据,涉及肉用种公牛品种23个,其中西门塔尔牛1137头、夏洛莱牛312头、利木赞牛118头、安格斯牛109头。收集种公牛系谱资料、生长发育等主要经济性状记录3万余条,全国种公牛站在群肉用种公牛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中还包括2万多头母牛和育肥牛近10万条生产性能测定记录,为今后开展肉牛育种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制定了肉牛综合指数。在规范生产性能测定和建立记录数据库的基础上,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应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估计种公牛育种值,并根据数据质量较好的两个性状的估计育种值,制定了中国肉牛指数CBI(ChineseBeefCattleIndex),作为当年肉牛良种补贴项目选择种公牛的主要依据,替代了以往单纯使用体型评分作为肉用种公牛评价依据的做法。2012年又将评估性状增加到了3个,使肉用种公牛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只有测定才能有数据,有数据才能科学地选育,有科学的选育才能有提高、有发展。我国科学规范的测定工作开始时间不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存在的测定数据填写不认真、不规范,生长记录不全,系谱不完整,数据报送不及时等问题,不可忽视,需要及时加以改进。
今后各地将以《改良计划》、《实施方案》和《测定方案》3个文件为全国肉牛改良行动指南,在改良计划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依靠专家组技术支撑,围绕组建国家肉牛育种核心群,建立肉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组织开展种牛登记,实施后裔测定,开展遗传评估,加强种公牛站能力建设,完善人工授精体系和本品种选育提高等工作重点,全面深入地推进肉牛遗传改良工作,到2025年,力争实现对肉牛种公牛全部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肉牛屠宰胴体重提高15%~20%的总体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