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成立才三年多,就从市级示范社一举跃升为国家级示范社,而这样的发展步伐还在不断加快———
小兔子“蹦”出大产业
“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是我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总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要求。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抓落实,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来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本报从即日起推出一组典型报道,以引导我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实施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
莱芜市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以养殖肉兔为主,成立3年多,就从市级示范社连续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搞特种养殖能进入首批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这在全国也寥寥无几。这家合作社的发展步伐为何如此之快又相当稳健?其中有何诀窍?11月3日,记者来到这家合作社位于高庄街道关帝庙村的兔场,拜访了理事长谷体兴。
“合作社发展靠的是实干加巧干!”谷体兴快人快语的一句开场白,不仅是对记者的回答,也是对他自己3年多养兔经历的总结及回顾。“脚踏实地干,很重要;抬头看路,也很重要!”谷体兴说,自己的合作社是2008年7月注册成立的,当时莱芜作为省内长毛兔传统养殖区之一,正处于退潮期,如何养?养什么兔子?谷体兴在向市区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请教、向省行业协会请教后,最终选择了发展肉兔养殖。
谷体兴沿着自己选择的方向一路走来,不仅带领社员发家致富,也把“益民白兔”打造成一块“金子招牌”。“刚开始成立的时候,真不知道合作社怎么运作。”谷体兴拿着一份合作社章程复印件说,“这还是刚建社时,自己的一位好朋友送给我的‘教材’。”
“从合作社成立到现在,社员已经两次分红了。社员现在都愿意跟我干,当初刚成立时,可就难了!”谷体兴对3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并拿出5份签于2008年3月28日的回收合同给记者看。
当时,谷体兴托人情找关系,才有5户养殖户跟他养兔子,前提条件是他给每户2000元押金,并承诺:“只要养出兔子,合作社就回收,并且高于市场价格0.2元。如果违约,2000元押金归养殖户。”
诚信是金。半年下来,这些养殖户户均增收一万多元。养殖户不仅赚到了钱,也看到了谷体兴的实诚和魄力,更坚定了跟着合作社走的决心。
在骨干户的示范带动下,到2010年下半年时,合作社社员就达到了216户,社员遍及全市19个镇(街道),并辐射到昌乐、沂源、章丘等县市,常年存栏种兔3.5万只,出栏商品兔100多万只。同时,他的合作社还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从事饲料加工、蔬菜种植和运输等工作。
“合作社在养殖这一块儿已经做得很稳健、踏实了!下一步怎么发展,是建一处种养一体的循环农业示范园,还是拉长养殖产业链条上加工项目,我正在考虑。”谷体兴说,明年他准备在关帝庙村再流转出三四十亩地,利用养殖场的兔粪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走多种经营的道路。
“我们合作社的兔子不愁销,这产下来的兔粪也成了抢手货!”兔场的饲养员老周告诉记者,随着养兔规模的不断扩大,兔粪也成了合作社的一项收入来源。正说话间,附近的一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上门来买兔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