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近期,记者在广西一些生猪养殖基地走访了解到,在一些散养户较集中地区,养殖户们环保意识不强,对相关治污设施投入少,部分农村甚至成为“猪粪村”,导致当地的水、空气、土壤污染,群众深受其害,同时较差的养殖环境也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建议尽快制定有效的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措施,净化农村生态环境。
养殖污染点多面广
南宁市三塘镇二塘社区有不少村民从事养猪,在一位村民带领下,记者来到其中一个养猪场。离猪场几百米处,便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味。这位村民说,村里人养猪已有10多年历史,大量猪粪带来了污染,一些养殖户直接把粪便倾倒在池塘里,水都变黑了,里面的鱼也全部死掉。
养殖户刘老板养有100多头猪,因靠近南宁城区,销路一直很好。说起对猪粪的处理,他说,以前都是直接扔掉,最近几年随着周边芭蕉种植户的增多,搜集的猪粪晾干后就卖掉。记者看到,他将猪粪堆积在一个20多立方的露天坑里,并未采取任何特殊处理。
村里的一个池塘水已变得浑浊不堪,村民告诉记者,村民以前还在这里洗衣服,现在是不可能了。记者随后在旁边的一块玉米地看见,这里的土壤看上去黝黑,地的两边有两条小水坑,坑里的污水发黑,记者抓起一把土壤闻,一股浓烈的臭味扑鼻而来。
记者在广西多个养猪大县走访了解到,在不少养猪大村,粪便随处堆放,院落村头处处可见猪粪,成为名副其实的“猪粪村”。
博白县是广西生猪第一大县,不少村民在房前屋后都养着猪,少的三五头,多则十来头。有村民告诉记者,猪的粪尿都是“宝”,可用作庄稼的肥料,所以大家平时都将这些粪便堆积在院落里、家门口、田间地头,“为了多赚点钱,也顾不上臭不臭了。”
有关专家指出,在一些生猪养殖量较大的农村地区,产生的大量猪粪因得不到有效处理而导致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人们的生产生活遭受影响。此外,较差的养殖环境使得生猪病害多发,可能会导致药物滥用现象,从而影响猪肉质量。
[page] 治理仍有三大难题
专家指出,治污投入大、技术不成熟、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是造成生猪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治理的主要原因,同时执法手段单一、监管乏力也是生猪治污面临的难题。
一是治污成本高。著名畜牧专家、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何若钢说,高治污成本制约了治污进程。目前养殖尚以散养为主,小规模养殖户一般没有经济能力修建和购买治污排污设备,大多采取直排方式处理猪粪便等。
二是养殖户环保意识弱。刘老板告诉记者,建一个简单的循环处理池就得十多万,村里的养殖户几乎没人愿意花这个钱,她认为建一个集粪坑就能达到治污效果。
记者采访了解到,用沼气池处理猪粪便是较为合理的方式,但一些养殖户积极性并不高。一位养殖户说,修建一座3立方米普通沼气池,花费达几千元,而一头肉猪的利润正常情况下只有几百元,“不如直接堆放节省成本。”
三是部门监管执法难。何若钢说,农村散养户一直是监管的“真空地带”,养殖户直排不成规模,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强制监管,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饲料与畜牧处副处长罗军说,一旦猪价上涨,村民们就一哄而上,跌了就纷纷撤离,“打游击”式的养殖习惯使他们对污染理并不重视。如果采取简单拆除等方式,又会影响农民增产增收,管理工作左右为难。
业内专家指出,养殖业污染问题涉及卫生、畜牧等多个部门,但相关法律界定不明晰,使得养殖污染仍处于“灰色地带”,一旦出现纠纷,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现象,治污缺乏有效手段。
[page] 治理尚需多方着手
随着生猪污染受到社会广泛重视,一些标准养殖场借助改进养殖技术、购买治污设备等方式着手治理生猪污染,并收到明显成效。
记者日前在广西北流市新诚畜牧有限公司养猪场观察到,养猪场内几乎闻不到一丝臭味。负责人胡名进介绍,公司采取的是“零排放”微生物发酵床,可将猪的粪尿转化为有机肥,猪圈里不产生臭气和氨气,更无需用水冲洗。
胡名进说,这项从国外引进的技术操作简单,只需在猪栏底部铺上厚厚一层由木糠、谷壳、玉米秆、花生壳等混合成的垫料,由于垫料内添加了特殊生物发酵菌种,借助猪群的跑动、翻拱,粪污就可自行发酵分解,每平方米锯糠需要50-60元。
“生态养猪”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胡名进算了一笔账:以前猪场至少要请35名工人,现在6000多头“生态猪”只需7人管理,每天耗水不到30吨,年节电5万度,每年节省的各项成本约20万元。
业内专家建议,农村生猪养殖的出路在于规模化养殖,因此要逐步提升生猪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从而改善猪场污染治理水平。
广西陆川县水产畜牧兽医局长江永强建议,针对部分治污不达标的散养户,不能采取一拆了事的粗暴做法,应通过媒体宣传、集中培训等方式,针对畜禽养殖污染中存在的问题,跟老百姓算经济账,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消除农村污染难题。
针对治污成本较高的问题,何若钢建议,政府应根据各地区土地消耗粪肥的能力,设置生猪养殖门槛,可将粪肥用于果蔬种植等,通过规模化养殖促进循环再利用。此外,政府应出资鼓励养殖户修建蓄粪池、沼气池,将粪转化为能源,促进生猪养殖污染问题的解决。
北京市尚衡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莉萍认为,还应完善有关法律,消除“灰色地带”,要提高对污染严重的生猪养殖户处罚力度,同时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协作能力,提高治污执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