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陈群根曾经写过这样一首“乡村打油诗”:山上林草好风光,到处都是牛和羊;山腰一条致富路,旅游观光葵花香;山下一片找钱地,绿色蔬菜长成行;开发旅游土特产,运往各地大市场;几年苦干加实干,年年有钱存银行。
养羊(三农B2B网配图)
陈群根是重庆云阳清水乡乡长,他形容的是重庆云阳清水乡岐山村如今的生活境况,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穷村子,通过生态扶贫搬迁,大力发展牛羊、中药材等种养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缺水地里刨不出“好生活”
咋办?他带头养羊
清水土家族乡位于渝鄂交界的岐耀山上,平均海拔1000余米,距离重庆云阳县城约80公里,过去乡内山大坡陡、土地贫瘠、水源短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农业产业空虚单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属于典型的贫困乡。
陈群根至今都忘不了前些年在岐山村任支部书记时,带头养羊子的经历。“我们村里1500多名土家族村民世世代代居住在简陋破旧的吊脚楼里。这里没有种稻谷的农田,几十年都只有老三样:洋芋、包谷和红苕。一年365天都需要买米吃。”
靠这“老三样”,土里永远都刨不出好生活来,怎么办?“不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村民就难以致富。”陈群根说,群众一时想不通,干部就得做出个样子来。他借来1万多元钱,购买了85只山羊,让妻子种草放牧,自己仍忙于村上事务。但羊子没有养几天,有村民指责说羊子啃了地里的包谷苗。陈群根只好赶羊进山林,但问题又来了,羊子是从各地收回来的,不合群,没有几天就失踪了10多只。养羊成本花了不少,接连出问题,妻子一气之下跑回娘家。
但陈群根有些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吗?不行,群众正盯着我呀。”他横下一条心,白天忙完村里的工作就上山放羊,晚上守着电视机看山羊养殖科教片,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他还自己设计建造出高床漏风式羊圈。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群根种下的100多亩牧草齐刷刷地长出了新叶,高床漏风式羊圈建成了,野外盐水放羊法也学会了。
“家有百头羊 平房变洋房”
搬迁户养起了羊
养羊子上路后,陈群根家当年的羊群发展到200多只,年收入1.9万多元。全家人喜在心里,村民看在了眼里。即使是当年对山村养殖山羊有抵触情绪的村民,都来到他家,想学学如何养羊。“我就告诉他们,家有百头羊,平房变洋房。羊子养好了,不仅有饭吃,有肉吃,还可以盖新房。”
村子里养羊的农户越来越多,而且销路也不用愁。村子里引进了一家林业公司,投资兴建了波尔纯种山羊扩繁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所有养羊户都与公司签订了合同,公司统一传授技术,统一实施配种,统一进行回收,农户的养羊效益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
如今,全村有养羊专业大户近百家,而且不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户都选择了养羊,建设羊圈44个,发放种羊136只,山羊存栏600余只。
除了养殖业外,岐山村还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统一民族建筑风貌,发展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让搬迁户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受益。如今全村农家乐经营户30余户,大型农家乐2家,规划建设星级酒店4家,拥有接待床位500余张,月接待能力近8000人。
一人就业意味着一户人脱贫
4万人摘掉贫困帽
岐山村只是国家级贫困县重庆云阳县扶贫攻坚让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村民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一个缩影。
送物不如开思路,送钱不如送技术。
“一个人就业,就意味着一户人脱贫。”重庆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说,基于这种思路,重庆云阳通过发展牛羊、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催生了8728户大户,带动4万多村民摆脱了贫困。
张学锋说,这些年,重庆云阳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带动、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了整村整片扶贫、城乡统筹扶贫、特色产业扶贫、到村到户扶贫等综合扶贫工程,实现35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96122人,走出了一条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可再生、可持续的扶贫之路。在发展农业产业上,始终坚持“2+2+8”产业发展思路,稳定发展粮油、生猪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柑橘、牛羊两大主导产业,壮大生态鱼、中药材、食用菌等八个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牛羊大县”和“优质晚熟柑橘大县”,建成肉牛基地乡镇10个、山羊基地乡镇15个,山羊、肉牛饲养量分别位居全市第一和第二位。建成柑橘标准化果园30万亩,其中晚熟品种20万亩,成为全市晚熟柑橘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