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简介
猪菜共生是一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就是在一个棚舍内利用发酵床养猪的同时还种植蔬菜。这种棚舍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猪菜共生棚舍内集中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其核心原理有三点:第一是蔬菜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和猪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棚舍内循环利用;第二是猪维持体温产生的热量、发酵床产生的热量和棚膜吸收光能产生的热能叠加增效,在北方最寒冷季节保证猪生长健康,蔬菜长势良好;第三是蔬菜种植部分膜下滴灌与喷淋技术有机结合。设计原则遵循低碳、环保、零排放、无污染、形成生态、有机产业链。
棚内主要应用技术:首先是益生菌群的应用,整个棚内无论是发酵床、动物还是植物都在应用不同类型的益生菌。益生菌群应用在发酵床上能保证猪粪尿及时分解转换成热能;应用在环境中能保证环境中无异味,无蚊蝇;应用到动物中能降低脂肪、胆固醇和肉蛋奶腥味(在猪肉中表现最明显是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肉无腥味,口感好。);应用在蔬菜上能使蔬菜高产,同时能抑制部分害虫的生长。其次是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完全按照有机标准去管理和生产,生产过程中杜绝使用农药、化肥、禁用添加剂、转基因饲料和种子。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生态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整个棚内提供的是完全生态、有机产品,产品的附加值增高,价格是普通产品的2~3倍,整个棚舍的经济效益是普通种菜养猪的2倍以上。以面积是1000平方米一栋的棚舍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在30万元以上,产品去向主要是打造高端消费人群的后厨。
二、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提出的历史背景
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提倡低碳环保,重视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的大背景之下,农畜产品中药物和饲料添剂残留等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高端目标,利用猪菜共生生态棚舍养猪种菜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动物福利,关注人类健康的集中体现。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强烈地冲击着传统养猪业。在生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高端消费者青睐的今天,反观常规养猪业,其主要弊端是:自从“现代工业技术”引入常规养猪业后,部分养殖者已经将有生命的猪当作无生命的机器看待。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人们往往忽略了动物福利和生命的最基本权利。很多养猪户将猪固定饲养在十分狭小的空间里,饲喂着高能量、高添加剂的饲料,猪舍通常做成石灰、水泥地面。这种做法在北方冬季,经常会使猪只出现蹄裂、受凉、拉稀、咳喘等病症,同时也限制了猪只的自由运动和自由拱土的特性,违背了猪只的正常生活习性,更有甚者,为了微乎其微的经济效益,对仔猪采取断尾和剪掉獠牙的措施,让仔猪出生后就承受痛苦,导致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损坏猪只的健康和导致疾病的频发,猪肉产品中大量的兽药残留必然会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高热病等,不仅威胁到养猪业正常发展,也给我们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所以说,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是对传统养猪业的一次革命,也是对北方蔬菜大棚种植业的一次完美补充。
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是提倡以猪只和蔬菜的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的种养业,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而是综合的、人性化的指标,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从现实意义上说,生态棚舍内猪的活体及猪肉价格、蔬菜价格都将大幅度地提高,经营者是直接的经济受益者,消费人群是间接的健康受益者;从长远意义上说,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动物福利、关注人类健康的集中体现。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不是传统农牧业的自然回归,而是现代农牧业的科学提升。最终目的是让种养户自觉地远离瘦肉精、激素、催肥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也尽可能地不用抗生素、抑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让猪只快乐健康地生长,平静祥和地奉献,蔬菜和猪肉产品中不再有药物和添加剂残留。让人们吃上有机、放心的猪肉,人类健康将得到更充分的保障,一些类似非典、甲流等的事件将不在人间重演。
[page] 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比较适宜地区是在北纬35°~45°之间,赤峰市处在北纬41°~45°,正在其纬度范围内。纬度低的地区冬季不冷,发酵床失去了冬季保暖的意义;纬度高的地区,冬季过冷,湿度太大,也不适合。在气候适宜的地区建设猪菜共生生态循环棚舍,猪的饲养条件和福利待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真正达到了零排放、无污染的健康养猪,这是进入猪场的第一感觉,也是养猪人最开心的事,传统的养猪场,没进入猪场会先闻到猪场的异味。猪菜共生生态循环棚舍中发酵床温度常年保持35℃左右,棚内温度在20℃~30℃之间,棚舍内有充足的光照,蔬菜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猪呼吸,猪呼出的二氧化碳又被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猪体本身产生的热量和发酵床产生的热量提高了蔬菜生长需要的温度。在冬暖夏凉的发酵床上,小猪从一出生就健康快乐地成长,它们悠然地拱土,自由地运动,体现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猪的粪便被发酵床的微生物分解成非常细的粉末,3天内粪便彻底消失,猪舍里不再臭气熏天和蝇蛆滋生,有时还因发酵而略飘香味。过去长期困扰人们的猪的粪便处理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在制作发酵床垫料时,锯末、稻壳、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均可作为垫料加以使用,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发酵,这些农副产物变废为宝,为全国禁烧秸秆、美化城乡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既环保低碳又经济实用。猪只生长在发酵床上,健康地成长发育,机体抗病力增强,发病率减少,不再使用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猪只采食的饲料也不再使用禁用的添加剂,猪肉的品质得到了提高,猪肉的风味得到了改善。
发酵床养猪大面积推广为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赤峰市从2008年开始引进发酵床养猪技术,到目前为止,已经建设近5万平方米发酵床。据近几年观察,在发酵床上饲养的猪几乎没有拉稀的,没有得过传染性口疮病的。在冬季发酵床养猪的效果更为明显,圈舍内温度适宜,减少了维持体能的需要,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养猪效益。通过两组实验比较可知:第一组,饲养周期都是4个月,发酵床上饲养的育肥猪比普通猪平均每头多增重15公斤,如果每公斤按15元计算,那么一头发酵床上饲养的猪比普通猪要多赚225元。第二组,饲养到相同体重出栏,即110公斤,发酵床上养的育肥猪要比传统养猪提前15天出栏,在育肥后期,每头猪每天采食量按4公斤计算,15天节省饲料60公斤,如果每公斤饲料按3.0元计算,节省饲料180元,还节省了半个月的人工饲养费。另外,如果养普通猪,每个饲养员只能饲养200头育肥猪,在发酵床上饲养的育肥猪,由于不用清理粪便,减少劳动量,每个饲养员可饲养500头育肥猪,同时由于发酵床养猪不用冲圈舍,还节约了大量养猪用水。
三、发展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意义
在赤峰市发展猪菜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具体表现,是打造生态循环——草原旅游——农畜产品品牌的基石。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品牌才会增加消费者的吸引力和想象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在赤峰市有距今8300年前的兴隆洼遗址中出土的粟和人猪合葬墓,说明了在史前时期赤峰地区就是适合农耕、适合养殖的地方。赤峰市敖汉旗不仅拥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环境奖”的桂冠,还是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已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旱作农业发源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和人猪合葬的历史证据为猪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打造了一个品牌一个故事。在建设本项目同时集旅游、休闲、娱乐、文化观光于一体,让历史去说明北纬41°~45°在史前就是适合人居、适合农耕、适合畜牧养殖地方,而且生态环境良好。给种养业赋予文化色彩,用文化包装品牌的故事,丰富消费者的想像,古人认为“猪乃龙象,主升腾之意”,“肥猪拱门”,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如果让历史文化与农牧产业联姻,赤峰市种植业和养殖业就不只是一种动植物,还是一张地方名片,它将因此产生新的竞争力,催生赤峰市生态循环种养业、农畜产品品牌和文化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