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被民间称为六畜之首,猪肉消费在我国肉食消费中占有重要比重。目前国家级培育品种除了苏省苏太猪、云南富源大河乌猪外,强势品牌猪寥寥无几,品牌猪市场的空白空间巨大。如何打造“品牌猪”,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政府为主导
建立强有力的器械设备供应基地,培养大型品牌猪加工企业,从职业道德、市场信息、经营理念、卫生常识、卫生管理、维权保障知识等方面对加工企业进行规范化强化培训,并实施及时监督,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实施品牌战略
在外向型发展上做文章,实施品牌战略,统一形象,规范发展,确保食品安全。整合养猪区域内生猪深加工企业,重点扶植如双汇冷鲜肉一样的大型企业。同时,加快技术革新,开发一些更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猪深加工食品。
三、产品标准化
在我国广大农村山区,存在着部分纯正血统的野生猪,养猪企业可以通过培育筛选出优秀品种,实行标准化野生猪养殖,走特色品牌猪道路,从消费偏好向消费营销转变,走出区域品牌限制的怪圈,并要立足地方布局全国,以标准化生产模式从品质向品牌的目标迈进。
四、打造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培育地方特有的传统猪种,从其生长环境和养殖特点等方面展现其迥异的文化特色。在品牌的塑造上,产品应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打造其独特性,做到难以模仿。
五、进行统一管理
各地政府在辖区内应定期对特色猪深加工企业进行指导和监督。特色品牌猪加工企业毕竟不只一家,但其规模仍然可以控制,因此,要合理运用政府监督力度,防止品牌猪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此外,由于规模养殖是降低成本、提高养猪效益最有效的途径,是生猪产业的稳控器,因此建议政府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提高集约化养猪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规模养殖小区和养猪户的管理,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做好科学规划,提高集约化规模经营水平;另一方面要制订政策和措施,鼓励养猪散户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提高科学养猪水平和经济效益。
六、调控与管制并行
实施宏观调控,建立生猪最低保护价。市场价值规律是影响生猪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在猪肉供过于求,价格处于低谷、养猪户面临亏本的关键时候,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势必导致养猪户通过宰杀母猪、减少生猪存栏数来控制亏损,这就为以后猪肉供应埋下了隐患。因此建议政府根据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在价格处于低谷时,出台生猪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并鼓励生猪加工、冷贮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调节供求关系。生猪收购最低保护价的制定要科学,要确保养猪户、屠商等各环节都能合理分享到利润。建议保护价格定在与养殖成本持平或者略高的价位,保证绝大多数养猪户能够保本经营或微利经营,以保护养殖户的积极性。
同时,加强生猪供求市场监测及信息发布工作。信息通畅是市场调节的基础,是防止养殖户盲目跟风发展生产的前提。因此畜牧、统计、商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生猪产业各环节的情况监测,并进行科学分析。特别要对能繁母猪、各月龄肥猪存栏量的变化以及生猪养殖成本效益情况进行适时监测预警,并及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发布,引导养殖户正确认识和预测市场走势,合理安排生产,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七、“五个一”的品牌开创模式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养殖示范户和养殖基地,逐步带动周围农民发展土猪或特色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品牌特色、一群合作组织、一片生产基地、一个无公害绿色标志的“五个一”公司加农户的开发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连锁经营的“五统一”生产经营,实现区域内生猪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