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农业部办公厅曾下发关于加强鮰类肠败血症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到了2015年4月下旬,湖北省仙桃市发生斑点叉尾鮰鱼种大量死亡情况,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现场调查并采样诊断,确诊鱼种死因为鮰类肠败血症。鮰类肠败血症是由爱德华菌感染鮰等鱼类的一种细菌性疾病,在我国被列为三类动物疫病。斑点叉尾鮰是我国淡水养殖主要品种之一,产量大、分布广,2002-2006年曾在斑点叉尾鮰主产区暴发流行,造成鮰鱼养殖生产重大损失。为防止斑点叉尾鮰等鱼类暴发大规模疫病,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在通知中要求:
强化重大疫病监测
加强鮰类肠败血症等水生动物重点疫病监测,及时掌握疫病发生情况。要在已经出现疫情的养殖区域及周边地区增设疫病监测点,加强日常监测,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等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疫情,有关省级渔业主管部门、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水产技术推广站)按照《动物防疫法》的疫病报告制度,及时将疫情和处置情况上报农业部。
严防疫情扩散传播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发现并确定疫情后,要及时报告地方人民政府,及时在本辖区内发出通报预警,采取紧急的强制控制措施,严控疫区鱼类在一定时期内流出。督促和指导养殖者打捞死鱼,依据《染疫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SC/T7103—2011),采取焚毁、掩埋、高温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发病池塘水体、接触疫病水体的工具、器皿等其他物品需要消毒杀菌处理,严禁排放未经处理发病池水,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做好生产技术服务
各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水产技术推广站)要积极开展相关防病技术培训和基层服务工作,开展斑点叉尾鮰的养殖专项培训,指导渔民掌握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以及科学用药知识。完善日常养殖生产和防疫管理,推广健康养殖模式,通过控制养殖密度、选择无病苗种、调控水源水质、使用配合饲料、控制投饵数量、独立使用工具、严格处置死鱼等综合管理措施,达到改善养殖水质、减少疫病发生、增强鱼类体质、确保质量安全的目标。 于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