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体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代谢产物等机能。河蚌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在我国分布很广。
外部形态
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壳项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腹线弧形,背线平直。绞无齿蚌合部无齿,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面生长线明显。
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线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
外套膜
紧贴二壳内面为两片薄的外套膜,包围蚌体,套膜间为外套腔。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纤毛摆动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两片套膜于后端处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入水管在腹侧,口呈长形,边缘褶皱,上有许多乳突状感觉器;出水管位背侧,口小,边缘光滑。
足
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蚌的运动器官。
肌肉
与壳内面肌痕相对应,可见前闭壳肌(anterioradductor)及后闭壳肌(posteri?oradductor),为粗大的柱状肌,连接左右壳,其收缩可使壳关闭。前缩足肌,后缩足肌及伸足肌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
繁殖和个体发育
蚌的生殖季节一般在夏季,精卵在外瓣鳃的鳃腔内受精。受精卵由于母体的黏渡作用,不会被水流冲出,而留在鳃腔中发育。故外瓣鳃的鳃腔又称育儿囊。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属螺旋型),发育成囊胚,以外包和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幼体,在鳃腔中越冬。观察背角无齿蚌的早期胚胎细胞,确定其染色体2n=38或2n=37(第19号染色体为单个),二者的差异不明,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来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相当于其他瓣鳃类的面盘幼虫)。幼虫具双壳。有发达的闭壳肌,壳的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约钩,且具齿。腹部中央生有一条有黏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生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幼虫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泳。淡水中螃皱鱼等,以长的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产卵于蚌的外套腔中。如此蚌的钩介幼虫有机会接触旁皮鱼,可寄生在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巾,形成囊状。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2周~5周,变态成幼蚌,破囊离鱼体,沉入水底生活。经5年方达性成熟。以后仍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