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小传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三农”教学和研究,对农业农民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均有独到见解。

编者按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壳村、人口老龄化以及大规模的“拆村”等现象,农村的发展受到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多重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守望美丽乡愁不仅是农村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乡村的独特价值何在?我们要保护什么样的乡村以及怎样保护乡村?本期对话栏目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朱启臻教授一同探讨。
主持人:本报见习记者董文龙
嘉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朱启臻绘图:石向阳
1 城镇化引发村落数量锐减,农村文化式微
主持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外流、村落衰落、凋敝等现象。根据您的调查研究,我国农村目前发展中出现的衰落现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背后的原因又有哪些?
嘉宾:我国的农村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现象,值得全社会关注和反思。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乡村数量锐减。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时,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了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村落数量的锐减,是由多种因素支配的。
首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引起部分村落的衰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农村年轻一代弃农进城,加剧了乡村的老龄化趋势。村民的减少,特别是中青年村民的流失,导致乡村缺乏活力。有些地方举家外迁,留下了破旧住宅、致使土地荒芜,村落日益失去生机,村落走向消亡。2013年我们在山西考察某县的一个乡村,该村人口最多时有300多人,而如今只剩下两户放羊的共8口人,村内民居大都坍塌,类似情况并不罕见。村落也是一个生命体,遵循成长、壮大、衰落的自然规律,一些村落由于交通、生态、资源等原因衰落、消亡也是一种农村自然的发展规律。
其次,村落的衰落还表现在农村文化的丧失,这种乡村的消失形式可以称为“形在,神已散”。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乡村的风土人情、习俗与风情、风尚与道德、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观念信仰以及乡村景观等等。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原有的乡村文化正在遭到瓦解,一些优秀的文化正在丧失,大量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被人们冷落、丢弃乃至遗忘。没有了乡村文化,实际上也就没有了真正的乡村。
其三,是人为的因素导致了乡村的消失。村庄数量的锐减,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拆村并村”、“拆村建镇”等活动的推动,典型的如东部某市从2007年起,把全市1249个村庄全部撤销,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大规模的拆村并居,是村庄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2 认识乡村价值是乡村建设保护依据
主持人:近些年,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村落衰落、凋敝等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今年过年很多返乡学子的观察笔记更是引起了广泛共鸣,人人都在讨论“乡愁”。这种情感爆发有着怎样的社会和人文背景?这可能会给未来乡村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嘉宾:“乡村未来”成为最近几年学者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乡愁”在起作用。中国是个乡村大国,农民大国。我们所有人都和乡村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有人说,中国的城市人口,如果往上推三代,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很多人生活在城镇,但是他们的父老、弟兄可能依然生活在乡村,所以大家关注乡村的命运,思考乡村的未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人们对待乡村的态度和感情是复杂的,表现出对待乡村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别。就目前对农村的未来态度而言,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是落后的,必然会被城市所取代,在他们看来,所有乡愁都是辛酸泪,都是苦难的回忆。农业文明、乡村文明是落后的,只有工业文明、都市文明才是先进的,而落后的文明必然会被先进的文明所取代;另一种观点则机械地认为过去的比今天的好,农村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张固守农村,固守传统,甚至看见谁拆了农民的土坯房都会痛心疾首。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前一种观点看不到乡村的价值和优点,后一种观点则忽视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乡村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也是要发展和变化的。这两种极端观点在理论上是肤浅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两种极端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乡村价值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乡村该如何发展、发展过程中要保护什么,改变什么,发展什么,都十分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乡村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清楚乡村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城镇不可替代的功能,要清楚乡村存在的价值。同时还要分析乡村的价值存在于乡村的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存在。这是乡村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依据。
3 乡村具有生产、生态、生活、文化、教化五重价值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农村保护首先要挖掘和发现乡村的价值,请您具体谈一谈乡村有哪几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有哪些意义?
嘉宾:农村是联接人与自然的关键节点,是生态文明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乡村像是一座宝库,为人们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2014年出版的《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一书把乡村所存在的价值概括为五个方面,分别是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化价值。
村落原本就是为方便农业生产而产生的,村落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村落是适应农业生产的一种生活形态,村落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村落是为农业生产而存在的,农业生产也因村落存在而得以健康发展。有人设想消灭村落而实现现代农业,那是不了解农业特点的想当然。农业生产具有的季节性、周期性、劳动对象的生命性等特殊性决定了劳动者不能远离土地,而是要近距离的呵护土地、照料作物和饲养的禽畜。只有村落才能提供这种便利。此外,农业生产是经验性劳动,经验需要积累和交流,村落环境也为农业生产经验的交流提供的诸多机会和方便。
村落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落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几千年以来一直实践着“生态循环”、“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能量循环,农业生产与乡村居民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都是要通过村落这个节点来实现的。当我们消灭了村落,同时也就消灭了循环文明。当今,农村的垃圾问题、秸秆焚烧问题、化肥农药的污染问题,无不与忽视或无视乡村价值有关。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乡村的生活价值最近这些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地方把乡村打造成“养老”、“养心”、“养性”所谓“三养”社区,就是看中了乡村的生活价值。对农民而言,乡村的存在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可以实现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去货币化消费,减轻市场压力。乡村的存在本身就是农业安全的保障措施。村落作为村民的生活空间,是依据人的需要和感受而形成的,乡村保持着与大自然节拍吻合的生活节奏,这种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慢节奏生活,是矫治城市病的有效方式。以有机、低碳、慢节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为特点的乡村生活是乡村价值的生动体现。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宝库,这不仅表现在村落中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所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更主要地表现在村落所承载的信仰、村落所保存的习俗、村落形成的品质和性格。诸如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尊重自然等很多优秀品质,正是在乡村中才能生存。正所谓“礼失求诸野”,村落对优秀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是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
最后,乡村还具有极其显著的教化价值。乡村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乡村中的礼俗、家风家规、习惯、乡规民约、甚至街谈巷议等都是帮助人们区分是非善恶和规范人行为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化功能是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在村落里人们接受的教化是系统和全面的,农业劳动、农家生活、乡村文化都具有塑造“全人”的天然优势。
4 在突出城乡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互补
主持人: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应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价值?保护过程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嘉宾:我们分析和研究农村的价值,决不是要固守传统和落后,社会的进步、农村的发展和变迁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除了少数古村落需要严格保护外,绝大多数村落需要建设和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解释优秀村落文化与村落实体的关系,发现优秀村落文化的载体,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既能充分吸收现代文明,也最大限度地保存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留住什么样的乡村?二是怎样才能留住乡村?
对于留住什么样的乡村,我们提出留住“五个有”的乡村,即留住有文化的乡村、留住和谐乡村、留住美丽乡村、留住宜居的乡村、留住适合农业生产的乡村。这些也正是乡村具有的独到的价值,值得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