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随着“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中国园林行业在远景规划、产业调整及企业转型上都加快了发展速度。近期,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深化,各地方对现代化生态景观系统的重视度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整个行业将呈现快速发展及竞争加剧的局面。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面对行业内外的各种压力,园林企业未来将可能面临哪些困难?又有哪些解决方法?
内忧:行业产品结构单一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外行人看来,中国园林产品琳琅满目,足够日常之需。但只要到欧洲主要城市街道、公园看看便可知道,国外的园林品种从颜色到形状,有上万种之多。相比之下,全国苗木产业进入较大规模生产的品种大概也就三千多一点,其中大量是树种,差异性不大,因为园林品种的不可控,导致园林景观无法完整表达,从而影响观赏效果。更严重的是,品种的匮乏在种植、养护等环节都暴露出虫害抵抗力低、种植密度饱和等问题。2011年,山东遭受美国白蛾虫害,由于当地种植杨树品种单一,造林密度偏大,虫害带来的影响更为严重。根据2013年山东省林业厅有关数据,林业有害生物每年给山东林业造成经济损失16亿元以上。
除品种以外,中国园林整体技术参差不齐已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涉足木本植物细胞培养等高新技术,但仍有不少企业停留在固有产品、技术上,仍在进行低价竞争,乃至虚假竞争。由于成本层层压低,不免引发产品质量低下、以次充好等质量事件。2013年11月,沈阳东中街步行街被媒体曝光以种植假树叶的死树进行“绿化”。这种极端例子表明,中国园林行业形象的受损原因不仅是个别企业的问题,地方监管部门也需对此认真反思,强化职能管理。
除了行业、企业的技术缺失,地方种植户也在园林建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中国花卉协会绿化观赏苗木分会会长郑勇平曾在考察中发现,部分地区林业种植户贪图便利和政策优惠,栽种随意且疏于管理,树木存活率、质量都受到了极大影响。他认为,种植户盲目跟风和地方政府管理缺失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症结所在。
外患:国外产业飞速发展 买家要求日益提升
与国内产业“蝉噪林逾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园林产业的飞速发展。以欧洲的荷兰为例,几乎每个花卉品种都有专门的花卉育种公司,这些公司专门收集市场上出现的各种花卉品种,每年进行成千上万个组合品种的杂交,将选育出的新品种提交荷兰植物品种权利委员会,申请新品种鉴定,经过测试后普及推广。有效的研发与推广促使荷兰花卉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平均每年能推出800至1000个新品种,增强了荷兰花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荷兰各大花卉企业自办的研究所就有60多个,专门从事花卉研究的科研人员超过6000人,主要从事应用型技术和理论研究,如花卉育种、栽培技术、种质资源引进和开发等,研究成果可立即用于生产,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商业成果。荷兰2012年的花卉出口额为54.9亿欧元,而中国仅为5.33亿美元(约为3.8亿欧元)。
除去品种开发力度,在拳头产品的品牌建设上,国外产业也树立了领先地位。荷兰是世界闻名的郁金香之国,但郁金香却最早产自于中国新疆。新疆分布着11个郁金香品种,16世纪沿着丝绸之路才传到荷兰。据媒体报道,2014年4月举办的西安植物园花卉展览,展示了上百种郁金香,其中从荷兰直接引进的有50多种;同期,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从荷兰引进135个品种、60万支郁金香。除了产品的多样化和高质量,荷兰的郁金香整体品牌形象无疑是买家考量的重要因素。数据表明,随着花卉市场不断扩大,用户对产品质量和品牌有了更多关注,来自国外的产业竞争压力正日趋增大。
对策:有效整合资源 提高产业综合素质
纵览中国园林市场不难发现,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目前产业竞争激烈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内各种园林展会、博览会都吸引了大批来自海外的园林企业,展示内容包括品种、技术、培养器皿等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园林市场的需求面之广。要满足市场广泛、高标准的需求,园林企业就必须对现有产品结构、生产方式等进行深化改革。一些企业通过上下游产业链整合、物联网技术引进等方式,把企业自身转型为平台,将客户、产品、生产者有效联系在一起,使得生产效率、价值得到大幅提高。
除了资源整合,园林产品质量、服务也需要全面提升。目前,行业正面临需求与买方质疑的矛盾局面,企业必须以高度责任心对产品进行严格把关,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获取市场信赖及回报。同时,企业经营者应该时刻把握自身发展战略高度,在产品设计和引进上不要盲目跟风。企业与客户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产品研发、设计上加强交流,迎合市场需求,共同发展,促进园林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根本:坚持科技创新 行业向集约化转型
品种作为园林产业的基本产品,不仅是衡量园林企业水平的参考标准,也是园林企业发展的根基。部分企业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理念,导致产品质量逐年下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郑勇平曾对此表示过忧虑:“中国是植物王国、世界园林之母,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但大部分都停留在原种,民族花卉、民族苗木品种什么时候才能进入主流?”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整个产业对科技创新有足够的重视,两只手同时抓生产和科研,对新品种的尝试要有耐心,不要半途而废。他同时指出,对于国外好的终端品种都可以引进使用,也希望国家对新品种、新技术给予大力支持,调动整个行业的创新积极性。坚持科技创新除了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外,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空间,使得企业产品库得以完善和及时更新。
从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和园林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看,园林产业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转型集约化,不仅是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是产业吐故纳新、再创辉煌的必然选择。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中国园林产业应该抓准时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品牌,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