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1.36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3.87%,预计今年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0万亩。”2月18日,聊城市农委经管处主任张爱英说。
目前,全市形成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4021个,其中50—100亩的2955个,100—500亩的982个,500—1000亩的61个,1000亩以上的23个。
值得注意的是,聊城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48.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7%,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6.6%,成方连片的规模化流转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先付钱再流转”
经验在临清获推广
临清市康庄镇康圣庄村共有农户210户,有地的160户,土地1360亩。
村支书盛士友说,近些年,村民在外打工的居多,致使落荒耕地越来越多,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人也将搬进新型农村社区,种地会变得不便利。
2014年春节前,康圣庄村经过两次公开投标,在近20位投标人的竞争下,千余亩土地由该村盛海章和盛敏章竞标成功,每亩流转资金比去年高出800元。
第一次投标竞标的方案是,每亩按照1360元的标准补偿,但每年收获后分两次支付给农民。
村民盛保生提出:“地给人家种了,收不到钱怎么办?种地的要遇到像今年大涝的灾害赔了,我们也得跟着赔,怕到最后,地没了钱也没了。”
盛保生的意见引起大家的共鸣,第一次竞标失败。
随后,村两委与承包方再一次协商,提出流转的前提必须“先付钱再流转”,并拿出两个方案,已播种小麦的农户可以到次年收获后流转,也可直接流转,按每亩种320元标准补偿种植费。每年每亩900斤小麦,每年芒种前一次性支付完。
这样算下来,全村土地一年的流转费用就将近200万元。盛海章和盛敏章感觉压力不小,但他们说,从长远看应该有利润。
他们粗略计算了一下,由于土地规模大,农机用得上,耕种能节省30元;直接取消地垄,会提高水速,每亩能节省10元;种子、化肥、农药购买的数量多,定会享受批发价格,每亩节省50元左右;秸秆等,一亩地能节约100多元。加之家中有联合收割机3台,玉米收割机2台,旋耕机、秸秆粉碎机3台,机械化条件具备,所以“先付钱再流转”不会吃亏。
康圣庄村支书盛士友说,经过入户调查及协议意向显示,村中其他100多户农民将会在今年9月前陆续签订合约,届时全村160户除一户的20亩地外,1340亩土地将实现集体流转。
“先付钱再流转”这一做法逐渐得到临清农民的认可,并逐渐在临清推广开来。
临清市松林镇的亢庙村和王大人村,234户的216亩土地流转给聊城市东正有限公司用于黑牡丹种植,按每亩1000元的价格,兑现农民一年的租金21.6万元。临清中华海棠园3000亩的土地流转,每亩地农民可拿到1200斤小麦流转资金;临清银杏大观园5000亩的流转,按公司加基地、合作社加农户等形式开展着,流转正实现着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双赢。
据统计,临清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3.34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