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虽然尚无明确的政策路径和时间表,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有关“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以及“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等的表述,依然令土地改革成为了市场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农村土地(三农B2B网配图)
回顾我国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土地改革可以说是贯穿经济发展始终的主要脉络之一。特别是土地城镇化和土地增值,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关键动力。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已经对城镇化,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构成了现实阻碍。
一方面,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人口转移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资产。然而,在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征地采用的是补偿机制而非市场交易机制—政府以低价向农民征用土地,随后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并通过招拍挂方式以市场价出售。这一模式决定了政府将占据土地增值过程中的绝大部分收益,农民却未能享受到城镇化所带来的应有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如前所述,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能让地方政府以低廉的成本获取高额的收益,这也决定了地方政府没有动力改变目前的“土地财政”模式。因此,土地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要进行土地改革,使土地流转向市场化方向转变,第一步自然要对土地进行确权。只有产权明确,市场主体才能形成,才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从上世纪台湾地区土地改革的经验来看,那场“不流血”的革命造就了台湾地区农民的土地确权,随后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也正式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同时,确权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为台湾地区建立现代的税收体制奠定了基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已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让我们看到决策层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决心。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率已达97%,这为未来的土地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作为我国未来改革的一环,土地改革需要和包括财税、户籍等领域的改革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并且,需要政府勇于对自己动“大手术”,具有舍弃既得利益的勇气,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以财税政策为例,到目前为止,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仍是土地改革的最大症结。在分税制体系下,地方政府自然不愿意,也缺乏条件去舍弃“土地财政”模式,而若改变分税制,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央的利益。这也意味着,如果双方皆不愿意触动自身利益,那么土地改革将很难真正深化。即便有改革,也可能会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如对城镇居民征收更高额的房产税,来弥补将土地收益让利于农民的损失,这样的转型很难说是成功的。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农村仍有大量利用率低下的土地。可以说,农村土地已经成为我国尚未完全货币化的最大资产。因此,若土地改革能够成功进行,那么,土地红利的二次释放将成为我国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里重要的发展动力。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放弃眼前利益的勇气和智慧,未来土地改革将如何进行,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