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今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来提高城镇化质量。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提高城镇化质量(三农B2B网配图)
现阶段我国各城市群的发展状况如何?它在解决城市病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政府在规划城市群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国城市群陆续进入发育高潮期
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区域。《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形态更加明显,城市群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玉亭认为,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方向和着力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表示,从发育速度和发展阶段分析,我国城市群正在陆续进入发育的高潮期,主要体现出三大特点:高密度集聚,形成了强大的吸管效应;高速度成长,使我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高强度运转,释放了超负荷的巨大能量与污染。
虽然城市群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京祥说,虽然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城镇密集分布的现象,但是城市之间也存在恶性竞争、同构竞争,没有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协调。方创琳也认为,我国部分城市群存在发育程度低、紧凑程度低、投入产出效率低、资源环境保障程度低等问题。
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一些病症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刘玉亭认为,城市病主要是指大城市病。大城市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城市的交通问题、生态安全与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日益显现。许多地方的城镇化进程过快,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表现出人口城镇化率虚高、水土资源消耗过度、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为了缓解和根治城市病,发展城市群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创琳说,城市群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命脉,或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战略路径。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认为,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来看,典型城市群都具有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城市群的职能分工是市场化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是人口、技术、资金、资源和产业等各种要素在市场中实现的空间最优配置。因此,在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合理规划引导下,城市群内部的城镇发展网络、产业发展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和区域核心—边缘网络,能够有效防止所谓的城市病。
刘玉亭认为,进入成熟期的城市群,其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大城市周围中小城市的崛起和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城市的集聚压力,以减轻大城市规模过大、资源过度集中而产生的城市病,使城市群及其内部多个城镇的发展走向均衡和稳定。
明确城市群的增长边界
为了使城市群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毛艳华表示,城市群规划应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的城市群规划应突出城镇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绿色低碳环境、包容性发展等内容。尤其在当前我国处于产业和城市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城市群规划应体现产城互动和融合的原则,推动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市间合理的功能分工,促进不同产业在城市群内的发展。
刘玉亭认为,在制定城市群规划时,需要把握以下问题。首先,进一步提升现有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其次,适当控制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扩张,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顺应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核心城市发挥扩散功能以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成长。最后,控制城市群自身的规模,明晰城市群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限制因素。同时,还应考虑城市群的实际增长需求,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明确城市群的增长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