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2012年,我国圆满完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再获丰收,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势头不减弱,继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今年“三农”工作将出现哪些亮点?
确保粮食安全
2013年粮食总产10500亿斤以上
2013年的粮食发展目标是:力争实现“两增一稳”,即夏粮增产、早稻增产和秋粮稳定,确保总产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粮食安全。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3年,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回顾2012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罕见的“九连增”。站在历史新台阶上,如何继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据了解,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粮食安全。中央支农投入将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施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实施种业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和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提高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建成新一轮粮食增长主力军。在国家已经明确13个粮食主产省基础上,根据近几年粮食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资源潜力划定一批粮食主产粮市、主产粮县,打造一批能够提供稳定粮源、确保国家产销平衡的“国家队”。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根据资源条件和潜力,也划定一批粮食主产县市和主产乡镇,使之成为区域平衡的“生力军”,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特殊的支持政策,使其成为下一轮粮食增长的中坚力量。近日召开的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明确了2013年的粮食发展目标是:力争实现“两增一稳”,即夏粮增产、早稻增产和秋粮稳定,确保总产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寻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突破口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
业内人士分析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或将继续聚焦“三农”,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将是其核心内容。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在具体改革方向上,有三个方面亦逐步受到农业专家们的关注:规范和细化“资本下乡”,公司进行大规模流转土地并返聘农民的模式将被严格限制;明确提出发展“家庭农场”这一农业经营机制;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针对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问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期表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扶持力度。要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同时,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不断创新公益性推广机构的服务机制和服务内容。
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今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此外,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强职业培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那么,2013年的“三农”工作将怎样营造有利环境,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据悉,今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稳定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稳步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健全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同时,积极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逐步扩大补贴试点范围。此外,中央财政今年还将健全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韩长赋表示,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者之和占比仅为11.3%,这就需要在稳定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他强调,在2013年的工作中,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扩大集体收益分配。为了农民增收,农业部门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增加农业经营收益。此外,有专家认为,促进农民增收,还需在加强职业培训上下工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下一步,人社部将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稳定的就业。
新型城镇化将加快步伐
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3年,要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将放在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均等化服务、让失地农民分享到更为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更加尊重农民意愿。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名义城市化率为51%,农业人口仍有有6亿多人。有专家认为,在我国人口红利即将到达“拐点”之时,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要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国城镇化将如何从以前过度追求“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土地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将放在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均等化服务、让失地农民分享到更为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更加尊重农民意愿。正在审议中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被认为将开启征地制度改革,为下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扫清法律障碍。专家认为,在经济低迷、人口红利减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户籍开放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推动城镇化,把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市民,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此外,专家认为,将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应当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让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为城镇化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财政扶贫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了由专项扶贫、改善民生、发展农业生产等七方面组成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今后的扶贫工作要加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