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提到“拉美化”,人们会联想到经济和金融危机、社会动荡、贫富分化、政权迭变等问题。其实,在发展中国家中,拉美是较早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区域,上世纪50年代大部分拉美国家先后进入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阶段,多年来拉美经济一直保持一定的增速,至少是正增长。
但为什么先行一步的拉美最后却堕入陷阱?从笔者最近阅读到的“拉美贫困化”的一些文献看,以下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农村贫困化”向“城市贫困化”转移。和工业化相伴生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迁移,但统计数字表明,迁移的结果是农村贫困人口向城市扩散,农村贫困化转化为城市贫困化,城市暴力频繁,人人自危。
二是贫困人口的工作局限和种族歧视。拉美人口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城市的非金融服务部门,国际劳工组织发现有56%的拉美人在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作,这些人的收入微薄和失业司空见惯。以玻利维亚、巴西、危地马拉和秘鲁等国为例,印第安人和非洲后裔的贫困远较其他人严重,其贫困率是其他种族和民族的两倍。
三是历史形成的路径依赖的影响。最早始于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强迫印第安人建立起以大土地制和役使印第安人开采大量农业和矿产资源为基础的体制,从此形成金字塔形的固化结构:西班牙人居于顶端,“一个人越像西班牙人,其等级就越高”,历史形成的他们对土地、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占有一直延续,成为一种“结构化事实”,无法打破。纵使经济增长,成果很难为下面的阶级分享。
四是穷人和富人的教育差距。一般来说,20%的最贫困人口平均只受过4年教育,和富人在人力资本上非常悬殊。拉美儿童中有40%多生活在贫困家庭,他们的父母受教育很少或没有接受过教育,是儿童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是收入分配制度加剧贫富分化。上世纪80~90年代拉美国家进行了税制改革,但没有改变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收入税或财产税税率很低,事实上是保护富人利益。
由于这些原因,一边增长一边贫困,增长但不减贫,导致拉美地区出现了“增长中的贫困”现象。如果没有恰当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变革,这种现象很难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