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新农村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布日期:2013-03-23 11:26:58  浏览次数:47

    三农B2B网讯 江苏苏州市,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近年来,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造创新颇多,记者几度深入苏州城乡采访,感觉可以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很多。为新鲜、快捷计,仅选几组盛传的“热词”,试以解读。


    “一张图”规划城乡一体化全覆盖

    “新市镇”、“三形态”、“接二连三”……这些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词”,如今已经不仅仅是规划文本、文件中的词了。

    苏州昆山市千灯镇城镇化率已达70%,今后两年,该镇除3个古村落之外的1.18万农户将全部集中进社区居住,城镇化率将达90%以上,形成“新市镇”。

    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已经进入调整期,从过去以建设小城镇为主,转为以发展城市群为主。苏州市委农工办的同志介绍,城乡一体化规划全覆盖,催生“新市镇”,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与城市连接,形成由现代农业进行生态隔离的城市群。

    为此,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形态”: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行政村,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次产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红顶粉墙的楼宇,岸柳拂水的池塘,宽宽洁净的林荫道,宽敞现代的厂房,还有草坪、花园、亭榭、农耕文化馆……发展工业起家的常熟市蒋巷村老支书常德盛,给记者指点他们村的田园风光说:“农业既是我们的生活,也是城里人的风景。”像蒋巷一样连通一产和三产,充分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苏州很多乡村摇身一变,成了现代都市的“休闲体验区”、“现代生活区”。

    苏州农村干部有个被他们赋予新涵义的名词:“接二连三”,即:农业第一产业延伸连接二三产业,还有两个新名词叫做“1.5产业”和“2.5产业”。即介乎于一二次产业和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生物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推进,苏州市农村三种产业形态已经初步奠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正在形成村村有产业,产业有特色的新格局。

    “三个三”优化城乡资源要素大配置

    “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这些首创或率先实践于苏州的“热词”,集中反映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对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户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三集中”的初始动力,是地方发展要突破土地资源的瓶颈约束,持续动力是城乡发展一体化对生产生活新方式的呼唤和追求。

    吴江市风光秀丽的古镇同里,有一个由北联、三港两个村集中连片整治而成的科技农业示范园,15400多亩土地,一眼望去,蔚为壮观:8000亩的优质粮油生产区,3000亩的特种水产养殖区和3000亩的高效设施农业栽培区……去年仅水稻一熟亩纯收入就比常规种植高出400元左右。

    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成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置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置换城镇住房等“三置换”,置换的结果是,让广大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多种利益成果。

    王进平是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的一位农民“股东”,家里一共3口人。翻开两本股权证可以看到,去年他在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获得3800元红利,在社区物业股份合作社投资10万元,获得1.2万元红利,共获得1.58万元分红。  

    2009年,木渎镇组建了由拆迁户自愿入股的镇级惠民置业股份合作总社。全镇动迁户入股总数为1350户,即合作总社农民入股1350股,入股金额为1.08亿元,累计分配红利2600多万元。

[page]


    “我们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改革思路,大力发展农村‘三大合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苏州市委农办主任顾杰介绍说。

    近年来,苏州市鼓励和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使股份分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到2012年,全市村均收入超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农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达到38%以上。

    “三大转”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新嬗变

    “农业转制”、“农民转身”、“农村转变”……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苏州“三农”的“三大转”,带来的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嬗变。

    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蔬菜生产面积3000多亩,防虫网设施面积1600亩,喷灌溉应用面积2000亩,钢架大棚设施近千亩,总面积8000亩。

    从标准化种植生产,到加工包装进超市,该公司辐射带动了周边1600多户农户。苏州全市80%以上耕地实现了形式多样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机制。

    穿戴时尚的农家女张玉珠,现在自己都说不清自己是什么身份:说是农民,她却在街道办置业公司上班领工资;说是工人,她又以农民的身份从社区股份合作社拿一笔不菲的分红股金;说是市民,她的户口簿上明明白白写着她是相城区元和街道莫阳村的村民;说是村民,她又居住在相城区环境优美的商品楼里。

    像这种农民身份日趋模糊的“四不像”现象,正深刻地反映着苏州农村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中,走向城乡一体化的新嬗变——

    “越来越多的种田人不会种田了。”苏州目前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已达85%以上,持股农户达96%以上,农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2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达19396元。种田,已经更多的成为专业大户的擅长了。

    “越来越多的农民会讲普通话了。”吴方言的特点是“隔条河换种口音”,很少外出交流的农民,更是这种方言的坚守者。如今,普通话逐渐成为苏州农民交流的主要工具,倒是电视台反而要开出苏州话专题节目来挽救方言。

    “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公寓了。”苏州目前已有近五成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全市88%的村建有功能配套的社区服务中心,56%的村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90%的村建立了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

    “越来越多的家谱越来越难续了。”原因是如今农村宗族观念日渐淡薄,农村青壮年倾巢而出,天南地北外出求学、打工、做生意,留守者不是老人就是小孩,难当续写家谱重任;人人都在忙,农户之间联系明显减少,资料难寻……

    经济社会大发展,各种要素大流动,而苏州农民作为其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正在不断突破原有区域、群体、习俗、文化等限制,打破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社会人类活动方式,走向新型产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