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总算知道暗流涌动的TWS耳机江湖:国产替代抱团崛起 - 最新消息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环球农业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总算知道暗流涌动的TWS耳机江湖:国产替代抱团崛起 - 最新消息
发布日期:2023-09-16 14:12:25  浏览次数:15

TWS 耳机市场规模仍在狂飙突进。

这归功于苹果公司,自 2016 年第一代 AirPods 推出以来,TWS 耳机市场从原本的不温不火逐渐升温,并在 2019 年发布支持主动降噪的 AirPods Pro 之后引爆行业热度,全球出货量近 6000 万副。

在这飞速发展的四五年间,苹果的 “可穿戴设备,家居和配件”业务已从 2016 年 Q4 的 亿美元营收,增长至 2020 年 Q4 的 亿美元,涨幅达 232%。

▲苹果可穿戴设备,家居和配件业务 2016 年 Q4 和 2020 年 Q4 营收对比(苹果在 2018 年将 “其他产品”业务更名为 “可穿戴设备,家居和配件”,涵盖 Apple Watch、Beats 和 HomePod 等产品)

国外数据专家 Kevin Rooke 则给出了一组更清晰直观的数据:对比全球各公司营收和苹果 AirPods 销售额数据,苹果仅 AirPods 一类产品,销售额就已超过了 Adobe 和 NVIDIA 等公司营收,甚至是 AMD 营收的两倍。

同样 “疯狂”的当然不止苹果。据 Canalys 最新预测,到 2024 年,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将从 2020 年的超 亿副增长至 5 亿副以上,2020 年至 2024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 %。

实际上,一副小小的 TWS 耳机所带来的动能不止于此。在风起云涌的 TWS 耳机市场背后,上至品牌商,下至核心零部件厂商,整个产业早就打响了激烈的供应链抢位战。

我们从品牌商、OEM/ODM 厂商、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三个维度来看。目前我国在 TWS 耳机的品牌布局较为成熟,华为、小米和百度等公司相继押注 TWS 耳机赛道,同时以歌尔股份、立讯精密为代表的 OEM/ODM 厂商,也接苹果、谷歌、华为等大客户的代工订单到手软。

但在品牌及 OEM/ODM 国产替代水平日渐增长的另一面,我国 TWS 耳机在核心零部件供应上却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主控蓝牙芯片、降噪芯片、电池及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国外巨头订单仍主要集中在高通、VARTA、德州仪器(TI)、MTK 洛达等国外及非大陆厂商中。

在 TWS 耳机红利爆发的当下,中国制造业玩家能否真正抢占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他们是否将继续扮演者 “打工人”的角色,还是通过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获取更丰厚的利润?

TWS 耳机行业正在狂飙突进地发展,中国上下游的芯片、传感器、算法等供应链玩家正悄然崛起,在中国 TWS 耳机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激烈地抢占国内市场。尽管如此,他们的 “出海”仍难以突破高通、意法半导体、TI 等强敌的防线。

智东西与行业中的多位玩家展开了交流探讨,尝试找出这一火爆市场背后暗流涌动的真相。

一、中国玩家加速抢食 TWS 耳机蛋糕

TWS 耳机的蛋糕越来越大,尤其在中国市场。

据 IDC 公布的 2020 年上半年中国无线耳机市场出货量报告,上半年中国无线耳机的出货量达 4256 万台,同比增长 24%。其中,TWS 耳机出货量占比 64%,同比增长 49%。

伴随着中国 TWS 耳机市场的不断扩张,国内公司的技术发展逐渐成熟,中国厂商在品牌和 OEM/ODM 方面已获得强劲的发展势头。

品牌方面,2020 年上半年我国无线耳机设备出货量第一的宝座仍由苹果牢牢占据,占比 %,第二至第四名则是国内厂商的天下。

其中,第二名华为的出货量占比 %,出货量约 万台;小米和夏新并列第三,出货量约为 万台,市场占比 %;第四名则是传统音频厂商漫步者,出货量约 万台,占比 %。而剩下的 % 市场份额则由其他厂商尽数瓜分。

由此看来,尽管我国 TWS 耳机市场加速发展,但逐渐成熟的 TWS 耳机技术使得市场门槛大大降低,大量中小企业及白牌厂商涌入,导致整体市场前三名公司仅占市场份额的 37%、前五名公司仅占 %,市场混战及长尾效应十分明显。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本土 TWS 耳机品牌厂商的势力正日渐强大,并逐渐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OEM/ODM 方面,随着苹果和国内品牌厂商需求的带动,我国亦逐渐形成一条较为完备的代工产业链。

一方面,佳禾智能、瀛通通讯、共达电声、朝阳科技、豪恩声学、联创宏声等我国传统的电声产品 ODM/OEM 厂,正积极地从原先的智能终端及耳机品牌商代工转向 TWS 耳机代工,不仅得到了华为、小米、OPPO、vivo 等国内大客户的支持,还拿到了哈曼、亚马逊、三星、铁三角等国际品牌的代工订单。

另一方面,以歌尔股份、立讯精密为代表的国内精密制造龙头企业,则一同瓜分了苹果 AirPods 的绝大部分订单,并且歌尔股份还为华为、OPPO 高端 TWS 耳机,以及哈曼、谷歌、亚马逊等国际品牌代工。

简单来看,在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优势,以及代工厂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国已形成了一批成熟的 TWS 耳机代工厂商,尤其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并且为华强北山寨 AirPods 代工的中小型代工厂发展十分火爆。

同时,得益于 TWS 耳机市场的不断升温,佳禾智能、朝阳科技两家代工厂分别在 2019 年 10 月、2020 年 4 月上市。

但在核心零部件供应链领域,中国厂商与国外厂商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国际知名品牌的供应链上。

以主控蓝牙芯片为例,除了苹果 AirPods 采用的是自研的 H1 和 W1 系列芯片外,剩下的厂商基本采用联发科络达、恒玄、瑞昱、高通、中科蓝讯和原相等芯片厂商的方案,但国内外 TWS 耳机厂商选择的主控蓝牙芯片品牌有着明显区别。

国内市场的 TWS 耳机大多以本土芯片厂商的方案为主,如华为、OPPO、小米、百度、万魔声学等品牌均采用恒玄科技的方案,并靠着本土大客户的订单快速成长。

不过,我国本土芯片厂商却难以得到海外国际品牌的青睐。尽管恒玄和中科蓝讯等厂商也拿到了 JBL、铁三角等知名品牌的订单,却数量与国内本土品牌相比微乎其微。

索尼、JBL、亚马逊、BOSE、B&O 等国际知名品牌厂商的 TWS 耳机,更青睐高通、联发科络达、瑞昱等海外或中国台湾芯片厂商的方案,那些少部分将订单交给中国大陆厂商的品牌,更多为 “试水”之意。

这就造成了国内主控蓝牙芯片厂商靠本土品牌吃饱,想要 “出海”抢夺更大品牌蛋糕机会渺茫的局面。

实际上,这一巨大的中外差距不仅仅存在于主控蓝牙芯片上,而是背后漫长的供应链中。

二、在差距中猛追的 TWS 供应链江湖

一对小小的 TWS 耳机背后蕴藏的不止是一个庞大的百亿市场,还有一个极长的零部件供应链。

仅仅是无线耳机部分,就包括主控蓝牙芯片、MEMS 麦克风、电池、存储和各类传感器等多个零部件;充电盒部分则包括微控制器、电源管理 IC、无线充电接收芯片以及电池等多个器件。

整体来看,主控蓝牙芯片、电池、降噪芯片、MEMS 麦克风、传感器五个核心器件,亦是目前行业持续研发精进的重要方向。

那么,这五个方向的国产替代程度具体如何?

1、主控蓝牙芯片:芯片原厂与手机芯片厂混战

主控蓝牙芯片是 TWS 耳机核心零部件中的重中之重,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耳机的连接稳定性、功耗、延迟等关键性能,同时也是苹果专利壁垒最多的地方。

现阶段,除了自研芯片的苹果之外,市面上主控蓝牙芯片方案的供应商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主攻该芯片的芯片原厂,如络达、恒玄、瑞昱、Dialog、中科蓝讯和杰理等;二是向主控蓝牙芯片拓展业务的手机芯片厂商,包括高通、联发科和紫光展锐等。

其中,恒玄、中科蓝讯、杰理、紫光展锐等中国大陆厂商覆盖的客户以华为、小米、OPPO、荣耀、QCY 等国产品牌为主。

据智东西向产业链人士了解,尽管现在逐渐有 JBL、铁三角和飞利浦等国外品牌尝试将订单交给国内厂商,但多为试水,订单量并不大。

而 JBL、BOSE、B&O、索尼、亚马逊、微软等国际品牌的 TWS 耳机,更青睐高通、络达和瑞昱等非大陆芯片厂商的解决方案,尤其是高通。同时也有漫步者、科大讯飞、酷我、vivo 和 OPPO 等国内品牌将部分产品选择国外芯片厂商的方案。

▲TWS 蓝牙芯片市场的部分主要玩家

2、电池:本土电池厂商供应链成熟

不管是在 TWS 耳机还是充电盒部分,电池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零部件,成本约占 TWS 耳机总成本的 10% 至 20%。

根据市场上各品牌 TWS 耳机不同的形态,TWS 耳机电池主要分为纽扣电池、聚合物电池、针型电池三种类型。

其中,纽扣电池体积较小,能高效地利用耳机内部空间,是目前最主流的电池解决方案;聚合物电池更多为软包电池,体积比纽扣电池更大,价格相对较低;针型电池的价格也较低,但能量密度也低,市场占比较小。

目前主要的 TWS 耳机电池供应商包括德国 VARTA(瓦尔塔)、重庆紫建电子、广东国光电子、惠州亿纬锂能、广州鹏辉能源、江西赣锋锂业等。

国内品牌基本采用本土电池厂商的方案为主,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 等手机厂商,以及万魔、Anker、漫步者等传统音频厂商等;国外品牌则采用 VARTA 为主,这是纽扣电池领域的重要玩家,客户覆盖苹果、BOSE、B&O、三星、索尼、亚马逊等,尤其集中对苹果供货。

但如今也有一些国外品牌订单也逐渐向国内转移。例如,由于 VARTA 产能不足,三星的大批订单转向亿纬锂能;JBL 则是鹏辉能源的主要客户。此外,还有雷蛇、缤特力、Buttons 等外国品牌也选择我国厂商的方案。

3、降噪芯片:两条方案路线发展,本土玩家稀少

主动降噪(ANC)功能无疑是当下 TWS 耳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的技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需要降噪芯片、麦克风与降噪算法等多方面的优化与调节。

单从降噪芯片来看,当前业内的主动降噪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主控蓝牙芯片中集成主动降噪,如高通、华为、络达、瑞昱、恒玄、中科蓝讯等;二是直接开发一款降噪芯片,如 ams(艾迈斯半导体)、ADI(亚德诺半导体)、Dialog。

目前从公开信息渠道看,在集成主动降噪的 SoC 中,采用高通方案的品牌包括索尼、vivo、小鸟(Libratone);采用恒玄方案的有华为、OPPO;采用瑞昱方案的有小米;采用络达方案的有索尼。

在降噪芯片方面,包括 Bose、华为、亚马逊、小鸟等品牌已有部分产品采用 ADI 的解决方案;派美特、魅族、dyplay、FIIL、TOPPERS、Linner 等品牌均采用 ams 的解决方案。

整体来看,目前推出降噪芯片及方案的厂商仍较少,已知中国大陆厂商也仅有恒玄和中科蓝讯两家,并且还是以国内品牌订单为主。

4、MEMS 麦克风:歌尔 PK 美国楼氏,中低端玩家追赶

麦克风是耳机中必不可少的器件之一,以往最为主流的麦克风是驻极体麦克风,不仅体积较小、结构简单、频响范围宽,而且成本也低。

但随着主动降噪、通话降噪的 TWS 耳机逐渐盛行,MEMS 麦克风开始受到厂商的关注。相比驻极体麦克风,MEMS 麦克风具有体积小、工艺效率高、稳定性好、低功耗和高信噪比等特点。

据市场调研机构麦姆斯咨询数据,在 2019 年全球 MEMS 麦克风市场中,前六大厂商分别为楼氏电子、歌尔股份、瑞声科技、意法半导体、敏芯股份、共达电声,共计市场份额超 85%。

其中,歌尔股份、瑞声科技、敏芯股份、共达电声四家中国厂商市场占比为 48%,将近整体市场的半壁江山。

歌尔股份和瑞声科技的客户包括苹果、三星等,以高端市场为主,并与美国楼氏电子展开持续竞争;敏芯股份和共达电声更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客户包括索尼、小米、百度、摩托罗拉等。

不过除了敏芯股份外,国内如歌尔声学等一些厂商并没有成熟的 MEMS 传感器自主设计能力,更多是直接向英飞凌采购 MEMS 传感器,加工制造成 MEMS 麦克风产品后再对外出售。

5、传感器:高端市场仍以国外巨头方案为主流

在使用 TWS 耳机过程中,用户的每一次佩戴、敲击、触摸和按键等交互,都会涉及到传感器。因此,传感器也是 TWS 耳机中技术复杂的存在,并且对灵敏度和准确度要求很高。

目前,市场上的传感器解决方案包括压力传感器、(红外)接近传感器、加速传感器、骨振动传感器等。

整体来看,布局各类传感器方案的厂商包括意法半导体、ams、歌尔声学、捷腾光电、纽迪瑞科技、芯海科技、汇顶科技等。

意法半导体是传感器领域中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其产品涉及光学传感器、语音加速度传感器等,可实现降噪、交互和语音控制等功能,包括苹果、亚马逊、小米、荣耀、vivo、出门问问等品牌的高端 TWS 耳机均采用意法半导体的传感器方案。

在入耳检测、触控传感器方面,我国则有汇顶科技、芯海科技在这一赛道发力。其中,汇顶科技开发了入耳检测和触控 2 合 1 方案,能实现自动休眠 / 唤醒、主从切换、音乐自动启停等功能,客户覆盖 OPPO、vivo、一加、百度等厂商。

总的来看,受华为、小米、OPPO 及 vivo 等国产手机厂商,以及漫步者、QCY、万魔、小鸟等国产音频厂商的可穿戴设备业务的发展,我国的 TWS 耳机供应链逐渐成熟,大部分供应环节基本能通过国产替代实现自给自足。

但也不难发现,像苹果、索尼、BOSE、B&O 等国外高端品牌背后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仍是中国台湾及海外供应链厂商吃下大饼,高通、络达、VARTA、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厂商以其成熟的供应链能力和技术稳稳地占领高端品牌的头部市场。

三、TWS 造就 IPO 新风口,多家芯片 / 传感器企业密集上市

乐观的是,尽管我国 TWS 耳机核心零部件厂商的订单仍以国内品牌为主,国外巨头订单甚少,但随着他们在工艺技术上的不断研发和精进,已有 JBL、索尼、苹果、三星等国外品牌将部分订单转移到国内。

在巨头盘桓吃市场大头的局势下,我国仍有不少新锐玩家正想尽办法蓄力冲锋。

主控蓝牙芯片领域中,恒玄科技是供应链热度最高的玩家之一。在刚刚过去的 12 月 16 日,其正式登陆科创板,首日开盘股价高涨 141%,报价 391 元 / 股。目前,恒玄科技市值为 447 亿人民币。

成立于 2015 年的恒玄科技,主要布局蓝牙音频芯片、智能蓝牙音频芯片和 Type-C 音频芯片三大方向。针对 TWS 耳机市场,恒玄科技已推出 BES200 系列、BES2000 series、BES2300 系列和 BES2300 series 四款蓝牙音频芯片,并已落地华为、哈曼、OPPO、小米、索尼等品牌耳机。

2020 年上半年,恒玄科技的蓝牙音频芯片和智能蓝牙音频芯片共计实现 亿人民币营收,占总收入 %。

目前,小米长江基金和阿里均为恒玄科技前十大股东,分别持股 %、%。该公司创始人赵国光持股 %,曾任职于 RFIC Solutions(朗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锐迪科微电子等公司。

在 TWS 耳机供应链中,2020 年成功在科创板 IPO 的明星企业还有成立于 2007 年的敏芯股份,目前市值 亿人民币。

作为科创板 MEMS 第一股,敏芯股份是国内少有具备 MEMS 芯片设计能力、实现 MEMS 传感器全生产环节国产化的企业,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测等各环节。同时,其还能自主设计为 MEMS 传感器芯片提供信号转化、处理或驱动功能的 ASIC 芯片。

目前,敏芯股份拥有 MEMS 麦克风、MEMS 压力传感器、MEMS 惯性传感器三大核心产品,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笔记本电脑等各个领域。其中在 2019 年,其 MEMS 麦克风营收约 亿人民币,占总营收 %。

据 IHS Markit 数据统计,敏芯股份的 MEMS 麦克风出货量从 2016 年的全球第六名,上升到了 2018 年的全球第四名。2020 年 9 月,其 MEMS 传感器出货量已达 10 亿颗,尽管与楼氏电子、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和歌尔股份等厂商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除了奋力 IPO 外,我国 TWS 耳机供应链中的厂商也有一些走上了并购的道路,例如汇顶科技。

2020 年 2 月,汇顶科技正式完成对恩智浦半导体语音及音频业务的收购,将进一步瞄准音频市场,加大对 D 类音频放大器、智能触觉驱动器、语音和音频软件方案三方面的投入。

在入耳检测领域,汇顶科技已推出多通道硬件入耳检测和触控 2 合 1 系列,拥有 GH610/611 和 GH612/613 两款产品,无需在耳机上开孔即可实现入耳检测,实现耳机主动识别佩戴状态、协同手机控制音乐播放和电话震铃等应用。

对恩智浦半导体语音及音频业务的收购,也意味着汇顶科技将进一步拓宽智能终端和 IoT 产品线,加速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布局。

四、以快取胜,国产 TWS 产业供应链的渗透之路

在与声加科技创始人兼 CEO 邱锋海的交流中,他谈到,TWS 耳机的核心零部件目前正处于慢慢替代过程,“因为它是一个新兴产品,大家刚开始可以承受一些风险,像成熟的产品就不太敢。”

他谈到,针对品牌 TWS 耳机的主控芯片市场,高通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并不高,市场反应动作比较慢,它分别面向入门和高端市场推出的 QCC304X 和 QCC514X 蓝牙芯片,在国内品牌的落地还不多。

但在国外品牌市场,大多数国外厂商还是选择高通的方案,对国内品牌并不看好,“尤其是像稍微有点名气的,例如法国的帝瓦雷、LV(路易威登)等根本不考虑别的,就是高通,并且所有的其余器件都要配置高通、TI 等知名品牌。”邱锋海说。

反观国内,本土企业的市场反应十分迅速,尤其是恒玄科技,“前一年刚在市场上推出什么都还没成熟的方案,第二年就将主动降噪控制的硬件加到芯片里了”。

邱锋海也提到,目前国外厂商 JBL 的一部分产品已开始使用恒玄科技的主控芯片,但总体的国产化率并没有华为、小米的产品高。

此外,包括小米、OPPO 等厂商,为了平衡恒玄的主控芯片在供应链中的占比,也会把络达等台湾系厂商拉进自己的供应链。

再看重要零部件市场,譬如电池,“其实国内品牌基本上都采用国产电池。”邱锋海提到,低端品牌大多用软包电池,高端用的纽扣电池;再如功放零部件,有一部分品牌采用了 TI(德州仪器)的解决方案,“因为效率高”。

麦克风方面,邱锋海透露,苹果 AirPods 的麦克风用了英飞凌的 MEMS die(裸片),歌尔也是拿英飞凌的 die 来封装。

不过,国内的敏芯股份、共达电声等国产品牌的麦克风 MEMS 产品已被大量使用,“所以现在 TWS 耳机的国产器件在供应链占比已经比较大了。”邱锋海说。

“不敢说确切的数字,但据我的感知,国内 TWS 耳机中的国产替代程度大概有 60%~70%,有一些甚至 80% 到 90% 都有可能。”邱锋海作了一个大致的预估。

结语:TWS 成中国电子产业突围上游的关键一战 TWS 耳机市场的热情仍在疯涨,给早已饱和的传统耳机市场创造新增长点的同时,也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动力。

在这爆红的市场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中国 TWS 耳机行业从核心零部件到 OEM/ODM,再品牌落地的庞大供应链体系,以歌尔股份、恒玄科技、亿纬锂能、敏芯股份、汇顶科技等为代表的各环节企业,在逐步实现本土品牌供应链国产化替代的同时,面临的 “出海”抢夺国外巨头订单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平衡等问题。

总的来看,TWS 耳机市场的爆发也成为了中国电子产业冲击上游供应链,抢占全球供应链市场话语权的关键一战。

这场 “对标”苹果 AirPods 的全球 TWS 耳机竞赛仍在持续混战。未来,中国是否能出现全方位打入高端品牌供应链厂商,跑出撼动苹果地位的 “黑马”玩家,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注:文中部分配图来自我爱音频网)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