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去年底的一项研究显示:多数大学生都承认自己或多或少有微博成瘾现象。一名学生表示“我知道自己已经上瘾了,这种依赖性令我不适。我觉得如今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状态。”(配图)
编辑推荐: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去年底的一项研究显示:多数大学生都承认自己或多或少有微博成瘾现象。一名学生表示“我知道自己已经上瘾了,这种依赖性令我不适。我觉得如今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状态。”
从之前的论坛、博客,到现在的微博,人们从这种方便快捷中获得更多的自由感和平等感,那种可以和明星拉家常的感觉极大地满足了普通人的虚荣心。
自2009年以来,各种微博客得到了400%的发展。上个月,一家旧金山调查机构做了一项名为“为何转播,为何在线”的调查,纽约州立大学的理查德教授表示“微博客使人们感到‘他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兴趣,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名。’”
不过,与成名的欲望相比,在“微博控”中,围观者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沉默”并非不发声,而发声绝大多数被吞没在人海里,如果没有名人转发的话。或者说,他们的沉默主要是以“转发”为主。
对企业来说,他们热衷微博,不是个人化和自由,而是为利润,他们最迷恋的两个字是“转发”,“这种超级口口相传的方式,正是行销传播的本源。”这种看得见的现实利益也培养了不少的微博控。如弗吉尼亚大学的马科斯教授所称:“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社交工具,甚至对社会进程产生了影响。”
不甘寂寞的“抱团”、“取暖”也是一些微博控强烈关注自己收到的回复和转发的原因。圈子在微博江湖上也不可避免地生成显然,一个圈外人如果想对圈内成员加关注,在不同语境体系下,往往在语感、陈述上不占优势。碰上党同伐异的,更是能被活活憋死。
另一方面,圈子固定下来,也会造成话题单调等现象。旅居加拿大的作家陶短房说,现在的微博话题变得相对单调,生活帖少了,跟热点的帖多了,许多开博的名人,大部分已经不说话了,“这是普通人热情消退的表现,而原本的猎奇、新闻功能,也因为信息可靠性低而降低了吸引力。还说话的,当然是觉得这个平台对自己有用的。”
原文详情:《解析微博控之三大心理:受诱于微博强大传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