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由于未受到如Facebook般的严格管制,linkedin逐渐在部分高端白领用户间兴起。(配图)
在Facebook带动的全球社交网络大潮下,垂直化社交网络正方兴未艾。
2月13日,有消息称,美国专业社交网站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正在中国秘密约见百度、新浪、人人和360公司,欲探讨入华合作事宜。
对于霍夫曼访华事宜,中国四家网站均表示“不知情”。但是,linkedin在欧美市场的成功,使其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linkedin是美国一家专注职场社交网站,早在2002年硅谷还未完全走出科技泡沫就已创立,时间比Facebook早了两年。
2011年5月,linkedin在纽交所上市,创造了当时继谷歌之后最大的互联网IPO。目前,linkedin在全球200多个国家拥有1亿多用户,世界500强企业均为其用户。
在中国市场,由于未受到如Facebook般的严格管制,linkedin逐渐在部分高端白领用户间兴起。2月17日,专业从事高端猎头的凯盛大通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缪海缘告诉记者:“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已经注册linkedin,而且它已经成为HR(人事部门)每天必登录的网站。”
不过,由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linkedin对于入华依然保持着相当谨慎态度。截至目前,linkedin尚未推出中文版本。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linkedin在去年已经开始进军亚太地区,发展至今,在中国的会员不超过200万,占其总规模用户数非常小的一部分。
但是,中国市场又是linkedin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地。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白领社交需求的激增,天际网CEO林廷翰预测,中国整个职业社交网站市场,将会从去年的2000万用户,有望发展到明年的1亿用户。
兼具成功“创业者”和“投资人”两种角色的霍夫曼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巨大的蛋糕。不过,在中国本土有着一股不可忽视的职业社交力量,天际网、优士网、若邻网和经纬网等正在中国悄然发展,等待时机爆发。
未来,中国本土职业社交网站将可能和linkedin有一场激烈的争夺战。不过,更重要的是,这股新的风潮或将改变人们未来寻求职场机会的方式和途径。
竞争日趋激烈
linkedin在中国未能像Facebook那样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与其模式有关。linkedin专注于商务领域,追求的是“弱关系化”,人们通常称它为“BSNS”。用户未必每天登录linkedin,但若有职场社交需求时,必然会想起它。
linkedin的创始人霍夫曼是学符号工程学和哲学出身,他对于互联网发展规模的理解充分借鉴“阿基米德定律”,即:只要有一个支点和足够大的杠杆,就能翘起地球。而linkedin的支点正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人脉”。
在中国职场,人们更加懂得人脉的重要性。通常而言,人们认为成功常常取决于两个要素——能力和人脉。前者,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和提高;后者,既有机缘也更需要有意识的寻找和发现。
随着linkedin在全球的成功,中国本土化linkedin网站不断兴起,优士网便是其中一家。2月16日,优士网CEO卢汉森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2007年,我在日本东京去成田机场的路上,遇见linkedin的创始人霍夫曼。在90分钟的时间里,霍夫曼和我阐述创办职业社交网站的思路和方向。”
“他告诉我,传统交友社交未来将受到一定的制约。如果产品做得越好,人们越容易转向线下交流。”卢汉森说道。事实上,在创办linkedin之前,霍夫曼曾在1997年创办了SocailNet,这家公司以失败告终。
这番谈话让卢汉森深受启发。至此,有着6年私募股权和3年创办跨国社交平台世友网络经验的卢汉森义无反顾地决定再次创业。2009年,卢汉森创办一家全新的职业社交网站——优士网。
不过,事实上,中国最早的职业社交网站在2004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但是,当时由于不少SNS网站自身策略失误,以及采用多线试水导致定位不清、受众模糊等问题,如今留存下来的并不多见。目前,中国职业社交网站领域主要有优士网、天际网、若邻网、大街网和经纬网等网站。
天际网CEO林廷翰告诉记者,“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不过,优士、若邻、大街等网站都正在寻找不同的用户群定位,做出自身特色是关键。”
对于linkedin入华可能产生的冲击,与霍夫曼有过直接交流的卢汉森认为:“中美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同时,linkedin未来可能面临着政策压力,中国将更需要真正本土化的产品。”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