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拉开序幕。这一次,哥本哈根被世界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众多国家代表、新闻记者、环保人士、志愿者纷纷聚集于此,让丹麦这个位于日德兰半岛上的小国顿时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让我们随原《财经》杂志记者李虎军,一起了解哥本哈根谈判幕后的博弈。
缩水版协议是“蜗牛”马拉松休息站
这一次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谈风波不断,先是东道国丹麦秘密谈判文本的泄露,后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主席赫泽高的突然辞职。谈判一波三折,举步维艰。直到最后中国总理温家宝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出席,会议才有一丝进展。
哥本哈根当地时间12月19日上午,大会宣布达成“草案决议”,称各方同意“注意2009年12月18日产生的《哥本哈根临时协议》”。与此前国内外各大媒体和专家的预测相符,此次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达不成一个公平、公正、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哥本哈根临时协议》仍旧令很多观察人士感到失望,文件并未规定及2021年任何国家或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也未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援助的分配问题,更是缺乏法律约束力。
会前,李虎军向和讯网表示,相关人士的普遍预测是说,会议可能会达成“缩水版”的协议。气候谈判从巴厘岛之后两年,进展非常缓慢。针对发达国家的态度,甚至有人称在曼谷的谈判是一种倒退。这种情况下,哥本哈根是不可能像以前预想得那样把什么都解决了。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各个国家政府的国际社会压力比较大。如果在哥本哈根彻底谈崩了,那么政治人物回家也难以交代。所以说谈判取得一些结果,但是不会像期望的那么好,更具体地一些措施要到2010年才能谈完。
李虎军说所谓的“缩水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比较理想的,有数字,但没有具体内容,包括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行动,包括发达国家怎么从技术、资金上建立这些机制等;第二种就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具体数字都没有。从《哥本哈根临时协议》看来,这个“缩水版”的协议属于第二种,一份维护体面却让人们大失所望的协议。
哥本哈根终究没有带给人们童话般的结局,它只是“蜗牛”马拉松的一个休息站。“诸多悬而未决的议题,恐怕只能留给一年后的墨西哥气候变化大会”,李虎军描述。
谈判最大分歧在于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谈及谈判的分歧,李虎军首先回顾了一下此前各国的立场:
欧盟承诺2021年可以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如果中国和印度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可以承诺减排30%;可以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欧元至150亿欧元,帮助后者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换。
美国表示2012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3%,到2021年减排17%,到2030年减排42%,到2050年减排83%。(美国以2005年为基准的17%减排目标,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
挪威的减排目标是发达国家中最雄心勃勃的一个:承诺到2021年在1990年基础上温室气体减排40%,并在此前设定了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净排放为0)的目标。
日本保证2021年比1990年温室气体减排25%。
中国承诺到2021年碳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印度则称2021年之前,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碳强度削减20%~25%。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到2021年,应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0%~45%。
如此看来,发达国家的承诺与发展中国家的预期相差甚远。谈判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尤其美国减排的承诺,以及没有绝对量化减排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巴西等)的实际行动。由于减排的经济代价巨大,各国均不愿以妥协发展为代价完成气候保护的责任。“比如打算承诺减排1%,这对经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李虎军说。
另外一个分歧在于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巴厘岛行动计划》中是这样说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可衡量和可报告的适当国家缓解行动,它们应得到以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方式提供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和扶持。”
李虎军说他采访中国全球气候谈判代表吕学都时了解到对于这项要求,确实存在不同的理解。主流的解释是,针对发达国家提供的这部分支持,发展中国家相应的行动才应该是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简称“MRV”)。其中有一个前提,就是发达国家这部分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也应当是可衡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也有人认为不应该这么理解,而应该理解为“MRV”,就是自己应该做的,没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都认为,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应该是“三可”的,而且这是个前提条件。经调查,发现外国媒体在谈及增加透明度的时候,选择的都是第二种理解。
对于“三可”的具体实施措施,李虎军表示确实有难度。首先是信用体系问题,中国是要比国际上差一点的。说“MRV”也要看你能不能拿出大家认可的方法去核实。第二,就具体的算拿出方法,这也是需要讨论的。真正实行可能不会一下子实行,但肯定是要实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