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总体目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机制。
复苏乡土文物,延续文化血脉。一是深入挖掘徐埠前梨园文化、沟北酒文化、朱村红色和清代民居文化、小岱村红石文化、李庄刺绣文化、柳庄柳编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为依托,打造美丽乡村。2021年以来,已有8个省级美丽乡村通过省级验收,10个村居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建设县级以上美丽乡村65个,全县美丽乡村覆盖率达31.86%。今年新申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2个。目前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中,确保今年8月份通过市级初验,9月份通过省级验收。二是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把镇域当作景区,把村庄当作景点,在深挖村庄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景区旅游线美丽乡村资源,融入全域旅游格局,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以苍马山、冠山、夹谷山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旅游开发,发展山里、戴河、冠山等村居乡村休闲游;把李庄等村居融入夹谷关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建设,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打造一系列系列文化旅游精品及特色村镇,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丰富文化活动,弘扬文明新风。一是围绕沭河东岸农业旅游观光带的发展,与文化和旅游部门联手向创建美丽乡村记忆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予以倾斜,去年已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处、美丽乡村文化广场268处、乡村记忆馆36处;开办文化公益课堂110期;培育“齐鲁之星”6人,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264场,放映2832场,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积极争取整合100余万元资金,做好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七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会、玉山镇百合节等文化活动的各项筹办工作,推动传统曲艺、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庆活动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村居,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农业转型。一是实施“农业+文化旅游”、“互联网+农业”战略,推动农业、文化旅游及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前期山东天人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规划设计中涉及产业园区10处,重点打造了七彩百合等4个田园综合体,沭河岸线休闲生态农业园、荷仙阁艺术馆项目、新村休闲观光农业园项目。二是推动高科技农业、智能农业等项目进旅游景区,精心打造了金正大等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等4个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积极培育临沂蓝泽蓝莓等3个产业化联合体,积极推进春山茶文化馆建设。目前,春山茶文化馆建设主体完成,下一步将争取整合项目资金对茶文化馆进行整体规划和打造。三是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聘请大川规划设计(山东)有限公司编制《临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以地瓜、柳编为主导产业,突出传统文化、金丰公社社会化服务、肥料产业、农业机械化等优势,重点打造科技创新引领、生产示范、加工提升、物流营销和休闲文旅等五大功能区。
培训乡村人才,推动文化振兴。一是以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为依托,开展生产技能培训、生产经营管理培训等,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年内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380人,围绕临沭县产业发展特点开设培训专业,通过理论授课、田间课堂、现场教学等方式强化培训指导,重点提升学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全县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实施“四雁工程”,精准化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双招双引”活动,引导在外人才回乡创新创业。推荐选拔“骨干型”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服务型”农业技能人才,参与“沂蒙乡村之星”、“齐鲁乡村之星”评选,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强农富农支撑作用,基本形成与乡村文化振兴相适应的农村人才队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