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推广扶贫经验切忌生搬硬套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重磅直击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推广扶贫经验切忌生搬硬套
发布日期:2018-12-13 08:55:00  浏览次数:3

  无论哪种成功的扶贫模式,都有一个最基本共同特征,就是因地制宜。推广已被实践检验过的成功模式,是条捷径,但不能盲目地照猫画虎。精准扶贫既要找到普遍规律,更要深刻分析个性化差异。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推广扶贫经验亦是如此,要透过表面和形式,学习本质和精髓

  几年前,西部某省出台精准扶贫贷款政策,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几乎零门槛即可获得一笔小额信用贴息贷款。如今,贷款期限已到,当地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还款问题。一些负责办理过贷款的基层干部反映,正是当年步子迈得太快,过于强调覆盖面,对贫困户的发展能力评估不足,导致今天出现了一些还款问题。

  资金瓶颈是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财政贴息、政府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出台形式多样的政策性贷款措施,解决农村融资难题,是各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通用的做法。不可否认,扶贫贷款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助推了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发展。但需要明确的是,政策性贷款本质上还是属于金融产品,如期偿还仍是其天然属性,要与有公共服务职能的财政资金区分开来,更不能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资金。

  因此,在落实精准扶贫贷款政策时,切忌将这一“造血”工程变成“输血”工程,不能为了追求覆盖面和贷款额,忽视金融风险,更不能为了尽快完成贷款目标,不顾贫困户有无产业计划和贷款需求,甚至动用考核问责手段让扶贫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贷款。政绩驱动下的普惠式精准,既违背了金融规律,也容易让群众产生“天上掉馅饼”的错觉,不利于顺利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简单机械“全覆盖”式地盲目推广中出现问题的,不仅仅是扶贫贷款。近年来,各地在脱贫攻坚战中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大批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比如,电商扶贫的陇南经验,农村“三变”改革的六盘水经验等,这些经验在当地大获成功,是否意味着在别的地方照搬复制之后也能取得有效成果呢?未必。目前,很多地方却在学陇南电商扶贫经验,培训电商人才,搭建电商平台,鼓励开办网店,但其网销产品却寥寥无几,投入大量资金,以乡镇、村社为单位“全覆盖”式地修建各种电商服务场所,运行一段时间却成了空架子。

  贫困的表象是大同小异的,但致贫的原因却千差万别。无论哪种成功的扶贫模式,都有一个最基本共同特征,就是因地制宜。个体条件不同,脱贫路径必定有差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存在完全一致的贫困地区。这些探索出成功经验的地方,都是充分利用自身主观层面的先天条件和资源禀赋,然后通过一些政策资金、基础设施改善等客观条件相助,从而挖掘贫困主体的自身动力和潜力,形成一种各类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成功模式。所以,可供借鉴并非意味着可以完全照搬,更不能复制之后罔顾个体差异盲目地“全覆盖”式推广。

  打赢脱贫攻坚战,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没有太多试错空间可容挥霍。推广已被实践检验过的成功模式,是条捷径,但不能因此就完全盲目地照猫画虎。精准扶贫既要找到普遍规律,更要深刻分析个性化差异。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推广扶贫经验亦是如此,要透过表面和形式,学习本质和精髓,生搬硬套盲目推广,只能陷入东施效颦的误区。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