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遭遇新物种入侵,于是丹麦驻华大使馆,发布了这样一条求助微博:
作为吃货遍地的大天朝,收到这样的国际求助,都迫不急的地想去拯救,小美人鱼的故乡。
天朝吃货们即将到达,丹麦生蚝是不是要闻风而逃了?但是让生蚝真正颤抖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吃货,还有凝结中国劳动人民,百年智慧的蚝壳墙。
是的,没错,就是用生蚝的壳,做房屋的墙。
广州“蚝宅”,因何而来?这与广州两千多年来的版图变化有关。今天我们所说的番禺、海珠等地,在几百年以前,是一个个孤岛、海湾,人们世代以打鱼为生。
既然要定居,造房子就是头等大事。怎么办?当时,生蚝壳是海岸沙堤最随手可得的砌筑原材料,于是人们就地取材,建出了许多别具一格、地域特色浓厚的南方历史建筑。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蚝宅”。
宋元时期就有蚝宅,明清时期更是流行款。清初,番禺学士屈大均于《广东新语》就有记载:“蚝,咸水所结,以其壳垒墙,高至五六丈不仆。”除了常见,蚝壳作为建筑材料,还不怕渗水、不怕虫蛀、不怕江风侵袭,当地人遂有“千年砖,万年蚝”的说法。
一说起广州的特色建筑,许多人会想到东山洋房、西关骑楼、小蛮腰,其实,还有一种“蚝宅”,足以让人大开眼界。它是用生蚝的壳作材料,入墙、做窗、造房子,尽显岭南水乡人民深厚的生活智慧,并历经岁月侵袭,依然吸引眼球。
除了常见,蚝壳作为建筑材料,还不怕渗水、不怕虫蛀、不怕江风侵袭,当地人遂有“千年砖,万年蚝”的说法。
不止大气的大院子可以用蚝壳,它同样是老百姓的恩物。
蚝壳屋多用泥土混合堆砌,更讲究的还有糯米拌食盐混合、或者加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起来。嗯,建材看上去很好吃。
蚝壳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以形成大片的蚝壳阴影,从而起到隔热效果,因此蚝壳墙又被成为“凸砖遮阳墙”,有冬暖夏凉的效果,十分适合岭南的湿热气候。
番禺大岭村两塘公祠的蚝壳墙身高9米,墙体厚约60厘米,每平方米至少需蚝壳1000个以上,要使用蚝壳总数达数亿个以上,气势让人赞叹。它历经600年历史,依然保存完好!
在古村古镇里,蚝宅自顾自美丽,默默地抵挡岁月的洗礼。没人知道这些蚝壳窗、蚝壳墙还会存续多久。但偶然遇见,希望你能温柔以待,把这份独特的岭南记忆留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