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海沧唯一的客家村是哪儿么?
在海沧东孚镇
独具特色鼎美村
村民间一直流传着
“后柯吊桶,芸美加笼,鼎美肉笼”的说法
指的是后柯以田地种菜为生
芸美捕鱼讨小海
鼎美主营商业
而鼎美村的古民居群
正是见证了当时历史的金粉风华
鼎美简介
鼎美村位于在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是海沧唯一的客家村。海沧鼎美村西面有一座鼎山,村落位于鼎山之尾,故称鼎尾,雅化为鼎美。历史上,鼎美还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鼎美村中的胡氏祠堂称为敦睦堂,明代文人何乔远为之题匾“百代瞻依”,其次,敦睦堂门外的石狮、门框上的花纹、屋内许多明清代官衔匾额,无不显示着胡氏兴旺辉煌的历史履痕,每个牌匾都有一个杰出的耕读先贤的故事。其中一个写着“忠勇”二字的钦赐牌匾还与一段抗倭事迹有关。最后,鼎美村还有教书育人的育婴堂、名声远扬的关帝庙和爱国华侨等英雄人物。
敦睦堂
鼎美村胡氏家庙称敦睦堂,灯号为安定,建于明朝中叶,是厦门市现存最大的明代古建筑之一。其家庙建筑特色左右两边为阙,庭前称为虾姑心,都是当时等级高的家族才有的。门口的两只石狮则一公一母,母狮怀中抱着一只小狮,公狮嘴里含着一颗球,寓意着有求必应。在后大厅里悬挂的牌匾不在少数,可谓是人才济济。更有明代文人何乔远为之题匾“百代瞻依”,寓意这些祖宗是后代子孙的榜样,值得大家学习瞻仰。据理事会秘书长胡子义老师介绍还没有建立敦睦堂的时候,原来是位姓刘的人住在后厅,胡氏祖先念八郎养鸭赶鸭到了马銮湾附近的海边,突然雷雨交加,他便将鸭赶到门口,借住在这户刘姓家中,第二天起来,奇迹发生了,每只鸭子都生了两个蛋,于是他便想起了土地公托梦说,人随鸭走,如果发现鸭子一夜生两个蛋,那个地方便是他的福地。随后,刘姓家人因有事要离开,把房子留给了念八郎,随后又建立了敦睦堂。
育婴堂
敦睦堂理事会胡宝财老师介绍今天的鼎美小学则是当初育婴堂,是由敦睦堂理事会携手海外华侨筹集资金建立的。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名鼎美乡贤事业有成,海外归来,其中一位中过科举,名为胡克修,他们看到鼎美虽然繁荣,但民间任贫苦,特别是很多孤儿与弃婴,因此他们决定办立育婴堂。多年来,海外华侨不断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而从育婴堂培养出来的孩子们都具有良好的素质水平。
关帝庙
鼎美村关帝庙位于古码头边上,不仅是厦门难得一见的精美的关帝庙,还见证了鼎美古码头的变迁。这座历史悠久的关帝庙不仅气势恢宏,还与台湾有很深的渊源。胡子义老师说,关帝庙的后面就是古码头,鼎美村的先人都是从古码头过台湾、下南洋,本村的货运进出都是从这里,而关帝庙的周围则是一些店铺,十分 热闹。牌匾“万古精忠”、宫庙的意味隽永的楹联都是出自古代名人之手。
鼎美神农大帝民俗活动进香庆典
这是海沧唯一的客家村举办的神农进香民俗活动,场面十分隆重。大大小小40多个阵头,在鼎美村走街窜巷充满了乡土艺术的魅力,据敦睦堂理事会秘书长胡子义老师介绍神农大帝信俗的由来:这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文化,也是鼎美特色客家文化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四到安溪龙涓进香,全村老少齐心协力把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弄的风风火火的,体现了村民们的凝聚力。 神农文化是一种农耕文明的见证,在鼎美村的流传中,发展成为耕读文化、还衍生了海丝文化。
村民们开车到安溪龙涓进香,回来到第一农场就下车步行,众人用肩把神农大帝用辇轿扛回来,不仅表示对神农的尊敬,更体现客家人不畏艰辛的农耕精神。回村以后到每家每户给信男信女拜拜。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还有!还有!
鼎美村在耕读文化中不仅涌现出了许多有科举成就的先贤;历史上还根据面向海洋的方便,闯荡海上丝绸之路。余庆堂“五代同堂”,情连海内外是古代和谐家庭的典型代表;笃叙堂则是海洋文化的见证。笃叙堂上有“番仔”扛梁的雕塑,十分罕见;而余庆堂则出现了西洋钟表的图案令人称奇。
“蕃仔”扛梁
鼎美古民居群中
类似余庆堂的豪华、宽敞、精致
可不止一两栋
老街留下许多故事
有待后来人亲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