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以“梅开五福,花迎八方”为主题的歙县卖花渔村第七届梅花节热闹启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赏花客。
卖花渔村谓之“渔村”,人们自然会联想起烟波浩渺、舟楫交错的景象。然而,这个“渔村”靠山不靠水,而且只卖花不卖鱼。
这个深藏在大山中的小山村,
为何取名渔村呢?
村里的老者介绍,徽州乡村素有以“形”取名的习俗,比如牛形村、船形村、鸟形村等等。卖花渔村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谷间,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好比鱼腹,村尾分入两个山坞形似鱼尾,从空中俯瞰整个村庄犹如一条鲜活灵动的游鱼,而村人皆姓洪,鱼得水则生机盎然,加上全村人世代种花卖花,于是称之卖花渔村。
满山遍野的梅花掩映在青松翠竹之间,青山、秀水、枯藤、老树、奇花、异草浓缩于家前屋后的一盆盆盆景中。走进卖花渔村,宛如走进一个古朴幽静、芬芳四溢的盆景园,步移景异,景随人迁,如读一首首无字的诗,观赏一幅幅立体的画,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当地村干部介绍,卖花渔村自南宋时就已培育花桩,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2008年这里的盆景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派盆景是全国八大盆景流派之一,以古朴、奇特、遒劲、凝重、浑厚为其特色,其花木盆景种类繁多,尤以梅花、桧柏、罗汉松、榔榆为代表树种。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夫妇观赏了陈列在上海人民公园内的徽派盆景,尼克松总统夫妇对充满装饰类美感、具有浓郁徽派特色的游龙梅桩赞不绝口。
苏派、扬派、川派、海派等盆景,其中心均位于人口集中,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华的城镇闹市。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就是卖花渔村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而且在历届全国梅花腊梅展览会上,这里送展的徽派盆景几乎囊括了近1/2的金奖、银奖和铜奖。
为什么徽派盆景总是这样的傲娇?
它当初又是如何从一个小山村走向全国的?
有徽学专家认为主要得益于徽文化的滋养。
徽州盆景艺术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徽州三雕、程朱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明清时期“无徽不成镇”的徽商兴盛,让徽派盆景伴随徽商的脚步走得更远、更广。
另外,徽派盆景寓意于形,具有“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的独特魅力。如游龙式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三台式则寓有蓬莱仙境或天、地、人之内涵,迎客式则为恭候嘉宾,无不充满着独特的装饰美感和厚重的人文内涵。
正月里来是新春,卖花渔村花正艳。
亲们,趁着好春光,相约去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