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这个古村落的祠堂为什么600多年来连个蜘蛛网也没有?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新农村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这个古村落的祠堂为什么600多年来连个蜘蛛网也没有?
发布日期:2017-11-27 10:56:40  浏览次数:49

一条秋浦河,蜿蜒曲折一百八十公里,从安徽石台起源,经过贵池杏花村杜坞流入了长江,位于秋浦河上游有一个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个村落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琏溪村,小村依山傍水,一派自然,青石小巷悠长,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固守着老派徽州人的生活习惯。

横渡镇琏溪村位于石台县城东部,地处深山之中,交通的不方便让这个小村落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个村落有清朝到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七座,村子现在沿用的还是古老的排水系统。

面对着颇具岁月感的白墙灰瓦,总会对徽派建筑生出无来由的亲切感,在琏溪村,至今还保存着很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沿着狭长的青石小巷信步走来,远处的炊烟袅袅吸引我去一探究竟,琏溪村至今还保持着农耕时期的作息习惯,村里走一走,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尚且年幼的孩童,很少看到年轻人。古徽州有谚语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于山地众多,田地极少,所以徽州人家无法养活自己的孩子,男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岁就会外出学徒,学不成不能归家,很多徽州人四海为家,或求官经商或求学,在外面广阔的天地,做出了影响中国的大事情。

倚门而望的这位就是世代生活在琏溪村的汪姓老人,现在的徽州虽然不至于像过去一样,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可是徽州人天生有着勤劳淳朴务实的徽骆驼精神,他们趁着年轻,更愿意去外面的世界施展身手,汪姓老人的儿子媳妇都远离家乡,去甘肃参加南水北调的工程建设了,每年回家一次,家里就剩下汪姓老人自己。

看着院子里满满的一墙垛木柴,就知道汪姓老人有多勤劳了,虽然大山里也有了煤气罩,可是老人更愿意使用最原始的方式做饭。

在住宅的对面,还有一个简陋的小院子,这里养着鸡鸭和一头猪,一年的光景,用山里的野菜和剩饭菜只能养一头猪,等到儿子媳妇过年回家,就可以杀年猪了。勤快的老人在家,劈柴养猪,春耕秋收,这样的日子足以维持自己的生计。

琏溪村里面,还保存着四口古井,一口潜龙井,建于明朝的永乐二十二年,井深有五年,若干年来,从不枯竭。

位于村头的汪氏宗祠,是整个琏溪村六百多年历史的见证,整个宗祠建筑平面呈侧凸形,前有围廊,中有天井,门前有抱鼓石,是整个石台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祠堂。整个祠堂清一色的青石板铺就,围绕天井的周围沟渠和整个村子的出水渠道相通,使整个祠堂常年活水不断,据当地老人介绍,祠堂的建筑材料采用了原始的香椿,香榧等上等木料而建,具有一定得驱虫效果,所以几百年来,整个祠堂没有一个蜘蛛网。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