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溪水、村居、古道,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中国画,简简单单,又如此的和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相处,生活节奏慢,仿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个距离县城100公里、隐匿在山谷的小村庄便是——陈坑村。近日,我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公布,陈坑村榜上有名。
一个时间停止了的古村
走进村子,迈过石桥,村头便有一株苦槠,已有八百岁了,冠盖如伞,遮天蔽日,枝桠跨过大路向溪边延展,树干总得有6人合抱吧?斑驳的树荫倒映在桥上,溪水发出“哗哗”的悦耳声,不时响起的鸟鸣,在山谷回响,令人心旷神怡。两排老房子像是被烟熏了一样,立在小溪两岸,历经数百年雨水,它们显得更加黑白分明,比起以往到过的翻修后的那些古镇,陈坑看起来更加真实和沧桑,山光水色间,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卷。
古村实际上是一溪两街的格局,溪上轻巧架着小石桥,洁净的溪流映射天光云影。溪水不深,刚满脚背的样子,有的地方只是裸露的溪床——一块块平整的石块,村民谓之“石河”,约莫有两公里的样子。水无声无息地流淌,文静安详。不时有村妇在溪边洗菜淘米,但流水不腐,溪水没有丝毫被污染的痕迹,保持其异常的洁净。有老农从田里“开鱼”回来,在溪中换水,硬要捉几条给我们尝尝鲜。
两旁民居顺着溪流轻松排列,多是木质结构的百年老屋,约二十余座。家中一般没有什么人,这温柔的时光里,就连猫咪都慵懒地窝在竹椅上,微眯着双眼,打起了瞌睡……安静的院落与溪流一静一动。
路上晒着一席谷子,不远处的青山上时而有小鸟飞来落到晒垫上觅食。见有人路过,便忽地一下落在屋檐上做短暂停留。突然好羡慕这里的生灵,那么无忧无虑……
见证古村岁月变迁的古树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如果说一条汩汩不息的溪流,滋养了陈坑村淳朴的村民,那一棵棵枝叶崴蕤的参天古树,便是陈坑村的精神,见证了古村的岁月变迁。
陈坑村村民们有保护古树的良好传统,门前屋后的古树虽历经岁月的风霜雨雪,但依然郁郁苍翠、参天挺拔,成为该村标志性景致。
据介绍,祖祖辈辈陈坑人,严守祖训,对古树爱护有加。“古树能挡风避雨,好遮阴乘凉……”面对记者,村民们纷纷由衷赞道,把古树视为神圣之树。
该村的香榧树,国家一级保护,树龄613年。
最奇的还是村中的一株香榧,足有4人合抱。几十年前,树干的下部有个可容纳一位成人的树洞,村民们把破碗筷放到洞里,第二天就会消失,35岁的金桂龙说起这件从老人口中听到的故事,仍然啧啧称奇。只是后来,村民为了保护古树,便砌了一圈石栏,用泥土掩埋了树洞。
也有的双木连理,仿佛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夫妻;有的披红挂彩,树下摆着神像,被村神一样敬奉着;更多的是彬彬有礼地站着,彼此间保持着相应的距离。阳光透过树叶,仿佛带我又回到了幼时久违的家园,树下有草,草上有蝶,其姿窈窕而翩翩。枫叶、松籽、苦槠、榧子、栗子,比比皆是,应接不暇。
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古树伫立在村口巷边,几百年的历史就在枝桠间随风轻摇,它们用层层绿荫,默默守护着这个古韵绵长的村落。
大山里的农耕生活和美好愿景
村中民房的门大多敞开着,偶尔可见一两人在里面闲着或忙着,檐下一位老妪,对于我们这些匆匆过客也不甚留意。一切都是原生态的,包括淳朴的风情。
院子里随处可见古物,随便走入一户农家,石磨、老灶台、雕刻着人物的老橱柜、洗脸台……无处不透露着古老的韵味。81岁的麻春花说,这间房子是上辈留给他们的,里面一些物件的年纪比她的年纪还大。
”
在孩子们的眼里,盼过年首先盼的就是杀年猪。只要有年猪在嚎叫,年的气息立刻就在村子里弥漫开来,在家家户户之间钻来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