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法集资活动呈现“下乡进村”趋势,一些地方的农民合作社打着合作金融旗号,突破“社员制”“封闭性”原则,超范围对外吸收资金;有的合作社公开设立银行式的营业网点、大厅或营业柜台,欺骗误导农村群众;有的投资理财公司、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改头换面,在农村广布“熟人业务员”,虚构高额回报理财产品吸收资金;有的打着普惠金融、精准扶贫、互联网理财的幌子,且利用农村熟人社会建立起来的信任感“杀熟”,一坑就是一大片。这些非法集资活动严重损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成为影响当地农村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重要隐患。
非法集资活动呈现“下乡进村”趋势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下乡”这一新生事物,本应是落实金融普惠政策、弥补农村金融短板的大好事,但现实却是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非法集资与金融诈骗行为。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金融的了解程度较低,更容易成为非法集资的受害者。非法集资案件曾经大量发生在城市当中,由于近些年城市居民不断增强了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认识,普遍具备了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再加上城市执法机关的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向城市居民进行非法集资的难度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非法集资存活空间不断被挤压,这也是非法集资活动呈现“下乡进村”趋势的重要原因。
今年中央有关文件首次提出“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体现出中央对农村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视。防止非法集资行为“下乡进村”,必须在有效宣传、加强监管、组织引导等方面下功夫。对农村群众进行有效的金融风险宣传,对于农民合作社等合法组织,农业行政部门、工商部门应该及时立法规范,严格进行监管,防止合作社成为坑农害农的工具。最后,还应该将防止非法集资“下乡进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强化组织的引导作用,教育农村群众防范非法集资,只有筑起防范农村非法集资的高墙,农民增收的钱才不至于打了水漂。 鲁庸兴(热心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