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成为一种乡愁,游客开始踏上记忆的步伐,去寻找如今看似已经带有一丝“异国情调”的过往。
看一些文章总说,古村的时间总是过得比城市慢。一方面因为工作,一方面抱着这样的疑问来到洪魏村,却发现,时间还是照样流淌,村民一样每天勤勤恳恳生活着。
只是,升起灶火,花的时间比拧开煤气灶长,池边濯衣,花的时间比按下洗衣机长,徒步行走,花的时间比乘坐飞快的汽车长。于是,这里的时间,好像确实比城市慢了一些,老建筑上的时光痕迹,好像也比城市划得更深一点。
洪魏村如今的状态,由村民日复一日传承、经营至今,我的短暂停留,也只能看到其中的极小一部分。数日的深度体验与一小时左右的惊鸿一瞥,总是不同的。
一面挡着雨,一面按下快门,照片似乎有点不太完美,不要因为照片,影响你们想去的心。
洪魏村属于掌起镇,杜湖往东不远,沿山公路横筋线穿村而过,南靠翠屏山脉五磊山。
这里几乎没有游客、也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但随处可见质朴的村民,处处都传达出这个古老山村的闲适、安静和平和。村庄规模不大,但是纵横的小巷子多,漫步其中还是要小心,千万不要迷路。
洪魏村内还有大量参天大古树,千年的枫树、百年的香樟等,搭配村内的古建筑,充满古韵。
大夫第、桂花门头、举人门头、白漆间等,洪魏古村内有大量的古建筑,数量达到1000间之多。
众多古老民居,大多完整无损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栉比鳞次地散落在古村之中。
即使游客对此不甚了解,在幽深的巷弄中穿梭,总有种探险的刺激,或许不经意在转角处发现一座精致民居,正是古村落独有的惊喜。
如果发现了,可千万别错过它们。走近一瞧,里面砖雕、木雕的细致程度,令人惊艳。
洪魏古村的又一大亮点,是将山上的甘溪之水引入村中,形成了与前童古镇相似的八卦水系统。
说起古村,多数人脑中总会浮现“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洪魏村虽非直接有大河穿行,但村内引入甘溪水环流各户人家,而胜似水乡。于是,家家户户门前搭有石板以跨越水道,老人则就近在门前洗菜、淘米,形成不同的古村风情。整个村水流蜿蜒,更为灵动。
村民还按照一天的时间分理水的功能,比如早上6点之前为饮用水时间,各家不得洗涤;中午10点半后为淘米时间等等。据村里的老人谈起,这溪水呀,无比清澈,还冬暖夏凉,冬天的时候还会冒烟哩。
与村民朝夕相伴的,还有在分布在村庄各个角落的古井。
在村中,随处一挖,便是一口井,形成了古村众多的古井资源。
除了这些古建筑、古井,你还可以看到小河上母鸭带着小鸭划过水面,公鸡披着一身油量鲜艳的羽毛到处串门子,仿佛熟悉每条巷弄,一点也不怕迷路。洪家祠堂门口,老人们聚在门口闲聊,那笑语的抑扬顿挫间,却堆叠出熟悉的家常感。
斑驳的墙面、墙上的青苔,各类爬藤植物肆意滋长,这似乎是一个古村的标配。
各类不知名的野草野花儿逮着缝就往外钻—巷子、院子、屋檐下,哪哪儿都有它们的身影。
在石垒和木板的缝隙中,岁月缓缓溢出。
一条青石铺成的石板路往前延伸,行走在那饱经岁月风霜磨砺的石径上,仿佛穿行在时空隧道。青石板路的尽头,是一个小院。开爆的土绣球、难得看见的藤本月季,还有一些郁郁葱葱的野草,将农家村舍装点得花团锦簇,给这小村平添了几分生机。
许多石屋通身用石块垒成,只剩框架的窗户,斑驳的石灰墙面,青瓦屋檐上长出嫩绿枝芽……绿树掩映间,那无人居住的石屋在岁月侵蚀下逐渐墙倒屋塌,剩下残垣断壁,更增添几分清寂。
而要真正品味洪魏古村的动人之处,除了眼睛所见之外,更要关注我们耳闻、鼻息和心灵的感受。
洪魏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敌后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驻地,1944年2月至10月间,浙东敌后抗日的党政军领导机关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临时行政委员会、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等均驻设于此,先后被誉为“浙东红都”和“小延安”。
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司令部旧址--“白漆间”
三北地委旧址--“西墙门”
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桂花门头
“大夫第”--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
明清以来宁波帮的主要发源地也在洪魏村,国药业与成衣业均发脉于此。
洪魏古村落不愧是浙东古村落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较大的保护开发价值。它适合慢慢走,细细看,好好品,还没来过的朋友,不妨前来看看,真不比乌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