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别让“谣言伤农”一再上演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重磅直击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别让“谣言伤农”一再上演
发布日期:2017-06-04 10:08:00  浏览次数:10

  别让“谣言伤农”一再上演(三农微观察

  平 子

  少一些不假思索的跟风,少一些毫无戒备的转发,为农产品营造清清朗朗的市场环境

  前几天,一则“塑料大米”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一个个塑料袋放进机器,一颗颗像米一样的东西生产出来。据称,这是假大米制作过程揭秘。然而,“有图未必有真相”,当地食药监工作人员辟谣,这种设备叫塑料造粒机,本来就是加工塑料颗粒的,生产成本比大米还高,没人会赔本当米卖。

  这些年,类似的“舌尖上谣言”频频上演,“毒豆芽”“毒西瓜”等事件不时冒出来,弄得人心惶惶。有关部门对近年疑似农产品质量事件盘点发现,许多事件属于误读、谣言。对专家来说,许多谣言粗浅低级、不值一驳。对消费者而言,谣言往往耸人听闻,极具杀伤力。谣言一出,最受伤的还是广大农户。去年海南万宁“毒西瓜”事件,就让当地大量西瓜烂在地里,不少瓜农翻不了身;去年一则“草莓致癌”新闻,多地草莓价格下跌四成,农户损失惨重。

  我们的农产品真这么让人揪心吗?近些年,党和政府下大气力抓“舌尖上的安全”,从田头到餐桌,从药瓶子到菜篮子,严字当头,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在基层常听到农民说:“高毒、剧毒农药下岗了,你想用也没地方买了。”当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防止“谣言伤农”也是风险防控的重要一环。

  遏制“舌尖上谣言”,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政府部门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公开辟谣。同时要加大对造谣者打击力度,特别是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惩不贷,提高法律震慑力。企业和媒体也应积极传递正能量,主动宣传,让科学知识跑在谣言前面,提振市场信心。避免“谣言伤农”,同样离不开每个公众的参与,少一些不假思索的跟风,少一些毫无戒备的转发,谣言才会无处遁形。

  打铁还需自身硬。放心农产品是“产”出来的。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不因追求数量而放松质量。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严格控肥、控药,避免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大力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放心农产品也是“管”出来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靠人盯人监管难以奏效,这就要求创新管理、凝聚合力,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坚决对假劣农产品下猛药、出狠招。要建立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管是产地、还是销售地,哪个环节、哪个部门出问题就严格追责,织就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天罗地网。只要扎紧扎牢制度篱笆,消费者的市场信心才能越来越足。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为农产品营造清清朗朗的市场环境,让千家万户的农民安心种地,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谣言伤农”现象不能一再上演了!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4日 11 版)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