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绛
前不久,我回到乡下看望年过七旬的父母。刚到家,就得知母亲从下乡搞推销的商家手中买了一台净水机。我的老家处在浅山丘陵区的山脚地带,没有山石资源,靠国家的惠农政策和辛勤劳动,乡亲们倒也衣食无忧。为挣钱青壮劳力大多选择了外出打工,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
由于信息相对闭塞,总有居心不良的人到村里搞推销、搞“义诊”。村里一些老人被推销人员的热情、赠品打动,买了电磁炉、豆浆机之类的杂牌小家电,还买了一些没听说过名字的保健品、保健药。时间长了,免不了被打工回来的孩子埋怨。
这两年,因附近煤矿关停、地下水位下降,村里的机井干涸,村民们只好从外面买水,储藏在自家水窖里节省着吃用。这种水烧出来白垢很多,有村民经不住忽悠,就买了价格不菲但名气不大的净水机,安在家里使用。这不,就在县里拨下水利款,打井机器整日在村里轰鸣的当儿,母亲跟风从下乡搞推销的商家手中买了净水机。手头钱不够,还只付了一半款。看着两个年轻小伙在我家厨房的水缸旁忙活着准备安装,我问了几句,他们不高兴地离开了。对着已拆箱的净水机,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远离县城的缺水农村,农民们想到买净水机净化水,说明时代在变,他们的观念也在跟着改变,对自家的健康卫生很关心,这其实是一个大商机。有品牌、有担当、有持续发展理念的厂家,在植根城市发展的同时,完全可以深入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调研市场,了解一下农民的真实需求,生产、供应一些质量可靠、适销对路、价格适中的产品。
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还有更多文章可以做。我所在的县城距离省会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快,市场管理相对规范。但从良莠不齐的商家到村里搞推销、村民不明就里买些质量没保证的产品、保健品来看,工商,质检、药监等部门的管理、执法触角还需要进一步延伸,打假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也应进一步常态化、长效化,比如经常性的科技下乡,农民对“三无产品”的识别力就会增强;送医下乡的频率高了,农民就不会再去光顾那些不知来路的保健品、保健药。还有,对村民吃的窖存水,卫生防疫部门可以定期下乡检测,没有问题就还村民一个放心,有问题就对症下药积极解决。
同时,也应该建立职能部门与村委会的信息互通、联动治理机制,比如乡工商所、职能部门定期向村里提供下乡商家黑名单、对可疑商家及时报案查处等制度,防范不良商家下乡售假坑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