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风景总是在最深处,我们顺着大自然的指引向前。山间的野花由少到多、由疏到密,空气也变得很温柔的潮湿起来,眼前的震惊让人喘不过气来,那麽强悍的冲击力让人遐想连篇。快乐,兴奋,骄傲,宁静,感动,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多少年来,人们都忽略了它的安详与神秘。而我,竟也是在无意之间,来到了这里,走进了这里的神话。在这,居住着一个淳朴善良的古老族群。
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坐落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峰山脚下,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中国最漂亮的砖雕民居村,也是中国古代十大美女银娘之乡。距汤溪镇6公里,全村现有农户468户,人口1650人。寺平戴氏祖先从元末迁徙于此,繁衍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据说明宪宗时期村中有“银娘”被选入宫成为“娘娘”后,村中逐渐兴旺,二十四座主要厅堂构成“七星伴月”布局。
走进寺平,村中的古宅厅堂清逸秀丽,长弄蜿蜒,阡陌纵横,木雕砖刻,移步换景,砖瓦栋梁异彩纷呈,展示着历史交融的古村文化。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屋遍布全村,古砖雕工艺之精美,古建筑保护之完整,令专家、学者、游客叹为观止。
寺平村始建于元朝末期,原有厅堂24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厅堂还有8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古民宅2.2万多平方米。这些明清古建筑,因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每座古建筑的门面上都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寺平村的清代建筑大多以院落为主,大的院落由5-7幢,小的也有3幢房子组成,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家庭发展史的痕迹。二是清乾隆年间,大量的徽商涌入金华,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而且徽派文化也融入了寺平文化,如大量的砖雕艺术等。三是寺平村的古建筑面广、量大,院落及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其砖雕艺术堪称一绝。
寺平村融合了苏州砖雕和徽州砖雕的精华,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村中所有厅堂和大部分古民居的门楼、门楣、窗框、屋脊、照壁、八字墙等都镶嵌有各种图案的砖雕,尤其以门楼最为出色。门楼多采用二柱三楼式仿木结构,砖雕分布最多可达十一层。如崇厚堂正门,最顶层用花砖叠出,往下依次有出檐斗拱、花卉额枋、勾连云纹额枋、“南极星辉”篆书门匾、勾连云纹边框、戏曲人物额枋、九狮戏球额枋、勾连云纹线脚、斗拱雀替等。
“九狮戏球”和“鲤鱼跳龙门”是寺平村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砖雕作品,浮雕、圆雕和透雕的技法游刃有余,纯青细腻,造型栩栩如生、凌空欲动。据说为了逃过文革破坏,人们用黄泥将其掩盖,十几年前才重见天日。戏曲“连环画”砖雕也是寺平村一大特色,方寸之间竟然雕有人物、楼台、花草、树木、山石等各种素材且层次分明,特别是戏曲人物刻画得眉目传神,喜怒哀乐一目了然。该村还有农耕文化展示厅,拥有老水车、纺车、石锁、书生考箱、油灯盏等数百种古农具和古家具,许多农具已是现代人鲜见。
踩着湿湿的鹅软石,我们来到了立本堂,,灰白的墙砖衬着黑色的小瓦,四角突起的屋檐显得雄姿英发,这是一幢气势恢宏、建造独特的古建筑,堂内精致的木雕刻满了历史的沧桑,庭院、正厅、后堂步步高升的布局依稀可辨昔日的辉煌。我思绪翻飞,好像回到了明清时代的生活。
还在惊讶于立本堂雄姿英发的我们,已不知不觉走进了古民居,一条狭长的小巷望不到头,陈旧的门槛上布满了青苔,幽幽的小巷,岁月在这里无声地流淌,耳边仿佛传来古时打更人的钟声,穿越历史的钟声在这宁静小巷里回荡……
富有沧桑感的墙壁上的绿色植物看起来总是那么充满活力!
崇德堂宅子斜对面有一条廊亭,内有老井一口,名为“娘娘井”,因与皇妃有关,现在当然少不了美容养颜的说法。
寺平村古有老樟树,有雄雌之分,村民分别尊称为樟树公公和樟树娘娘。古时寺平村的人家若养不起儿子或儿子多灾多难,则会认樟树娘娘为干娘。樟树公公与樟树娘娘见证了寺平几代人的成长。 原始丘陵宽叶林:占地面积约20多亩,为唐氏家族所有,他们在红 山上生生息息,劳作耕种,一树一木都是他们的心血,渐渐地,一片宽 叶林就如鹤立鸡群一般屹立在村落一角。后来唐氏家族并入寺平村,宽叶林至今仍然保存。
汤溪镇寺平村旅游交通线路
景区地址:浙江金华市汤溪镇寺平村
自驾路线:
金华城区—沿白汤下公路往西—到汤溪镇—转道汤溪—莘畈公路,直达寺平古村。
公共交通:
1.市区乘501、502路公交车到汤溪,转乘汤溪到莘畈公交到寺平村。
2.乘坐金华至井下的公交车直达寺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