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农民不种粮食种冬枣 粮农如何变成了枣农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农民不种粮食种冬枣 粮农如何变成了枣农
发布日期:2017-01-22 09:51:00  浏览次数:6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农民不种粮食种冬枣,盐碱滩涂变枣园

  粮农如何变成了枣农(寻找转型农民系列之三)

  李向中

  图为沾化枣农在采摘冬枣。

  李向中摄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枣把式”孙观朋说起种粮转种枣的效益,一语破的:“过去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地里摘金。”经过30年的发展,沾化冬枣从1984年散落在农户庭院里的56棵老冬枣树,发展成今天50万亩的大块头,昔日的盐碱滩涂变成葱郁的大枣园,冬枣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金牌”产业。

  农民增收有几何?

  “现在,冬枣树成了摇钱树。”孙观朋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种植冬枣带来的获得感,“政府导,干部带,群众干,一亩冬枣上了万。挣了钱干什么?买摩托,买彩电,汽车空调进了院。”

  “这30多年过来不容易。当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东风吹进了西孙村,包产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大伙的腰包还是瘪的。”孙观朋说,“农资价格比惠农政策‘跑’ 得快,飞涨的农资价格‘吃’了国家给的种粮补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涨不起来,开始抛荒外出打工。”

  村里几次尝试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先后种植过苹果、梨等其他果树,由于“水土不服”,都以“一年推广,三年伐光”而“夭折”。

  早在1984年,沾化进行枣树资源普查,在下洼镇秦口河流域发现56棵老冬枣树,其上乘品质脱颖而出,从此沾化冬枣走出“深闺”。

  “政府发动群众种植冬枣,一开始群众不买账。”老孙说,前几次调整产业结构不成功,群众对种植冬枣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为了发展种植冬枣,镇政府是蛮拼的!”孙观朋说。村宣传、户动员——“一亩冬枣树,走上致富路”“要想富,早种冬枣树”……沾化把冬枣树定位为“县树”,建立了冬枣研究所和育苗基地,从区到乡镇成立了冬枣产业办公室。

  发展冬枣之初,沾化的党员和村干部成了第一批“吃蟹人”。随着时间推移,到1996年枣树种植初见成效,每亩收入达2000多元。看到效益后,村民纷纷自发种起了枣树,收入年年攀高。1998年,沾化作为山东最后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帽,2014年撤县设区。冬枣产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种植标准化,冬枣绿色又放心。

  时值隆冬,孙观朋的冬枣树行间正在分蘖越冬的高羊茅草显得格外绿。“若要冬枣品质好,枣园种生草。”孙观朋说,“我这5亩‘沾冬2号’冬枣卖了22万元。”

  “枣园树行间种生草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既涵养水源又防治面源污染,有利于土壤修复。”孙观朋讲起来头头是道。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前几年,大伙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膨大剂,采青卖青,导致土壤板结,农残超标,结果冬枣品质下降。”如今,生态种植已经深入沾化枣农内心,病虫害物理防治方法正逐渐取代喷洒农药。

  古城镇北耿村农民耿志忠的冬枣园里,挂满了黄色的黏虫板,树垄覆盖着可降解的无纺布,肥料是用大豆、豆粕和鸡粪等混合物发酵而成的有机肥……耿志忠指了指枣树上悬挂的黏虫板和诱虫罐,“现在基本不用啥药了”。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