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账连大账。农民朋友有啥新收获、有何新打算?本报记者走进基层
算算一年增收账
脱贫户张中良——
养羔羊甩掉贫困帽
本报记者 马跃峰
“我敢说,在咱们县里,没谁家能比我养的湖羊膘肥!”53岁的张中良自信满满。
老张曾是河南省沈丘县卞路口乡南郭庄村的贫困户。“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张中良说,这些年被看病吃药拖累怕了。老张干过建筑工,落下腿病,干不了重活,常年吃药。老伴王巧云2014年患上冠心病,在郑州做了两次搭桥手术,花费近15万元,每年看病吃药的花销占收入一大半。“家里少了俩劳力,添了俩病人,你说能不穷?”
沈丘县有100个贫困村,贫困户20416户、67040人。其中,因病致贫占比最高,达55%。脱贫攻坚,沈丘县一手减负担,推进健康扶贫;一手增收入,制订产业扶贫方案,把光伏发电、特色种养作为重点产业,将贫困户和产业“扶贫链”连起来。
干部入户调研,张中良有养殖经验,但缺资金。因户施策,老张家选定养羊脱贫项目。“村周围的河滩草茂水好,是养羊的风水宝地。”他说。
针对贫困户贷款难题,县里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推出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县财政拿出2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专户存入邮储银行,按1∶5的比例,放大贷款额度到1亿元。每个贫困户可申请8万元以下、三年的扶贫贴息贷款,而且免抵押、免担保。一年时间累计发放产业扶贫项目贷款9731万元,发放贫困户小额贷款1.02亿元。
张中良很快申请到5万元贷款,建起标准化羊舍。2015年他免费领到8只带羔母羊,到年底,母羊产下16只羊羔。他卖掉公羊,留下母羊,扩大生产。
养殖有风险。一只羔羊少则五六百元、多则上千元,对贫困户来说可不是个小数字,万一有个闪失,可真“伤不起”。县里引入保险公司,为贫困户托底。
精心管理,张中良养的羔羊品质越来越高,去年家里生活也迎来转机:30多只湖羊产下76只羊羔,卖了近5万元,刨去成本,净赚了2.8万元。儿子、儿媳在镇上的车间干活,一年能挣3万元。年底算账,全家6口人,人均年收入9600多元。“新政策看病报销比例高了,家里进项也多了,苦日子总算熬过去了。”张中良说。
回顾自己的历程,张中良深有感触:“贫困户脱贫,最难在起步。”政府对养羊有各种补贴,但补贴的最低标准是养50只。贫困户免费领取的羊数量少,这给脱贫带来一定困难。
“羊想上膘,料得跟上。”张忠良说,如果适当放宽对贫困户的补贴政策,根据每户养羊数量发放补贴,脱贫速度会更快。
“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扩大规模,把摸索的技术教给更多贫困户。”张中良说,过了春节,他计划把羊舍扩大一倍,养羊达到100只,这样一年卖羊羔能收入8万元以上。
“过去贫困户想发展产业,没技术、没路子、更没钱。现在不一样了,想种菜的,建大棚,政府有补贴;想搞养殖的,建羊圈,政府帮贷款;想学技术的,政府请‘能人’培训。只要肯下力气,好日子一天比一天近。”张中良说。
点 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脱贫。脱贫攻坚首战之年,我们能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扶贫力度空前。投入更给力,“硬招”“实招”频出,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首次超1000亿元;战术更有效,从“漫灌”到“滴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一项项政策措施扶到点子上。
一年来,全国超过1000万人告别贫困,昔日的穷乡僻壤焕发生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只要上下齐心,真抓实干,脱贫目标一定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