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了,动力哪来(脱贫一线新观察②)
——来自秦巴山片区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的调查

图①:中口村村居环境整洁。刘 仁摄
图②:贫困户蘑菇收成不错。张玉洁摄
图③:魏子村的莲花白丰收了。刘 仁摄
进入利州区区委大院,迎面就是一个红底白字的倒计时牌,倒计时的截止日期是:2017年9月30日。
这个日子是倒推出来的。利州打算2017年底“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预留3个月考核验收,所以将9月30日确定为完成脱贫摘帽的工作时间。区委书记刘湘瑜说:“2017年摘帽是根据全区发展现实填报申请、省里统筹确定的。”
利州是广元市政府所在地,在全市所有贫困县中条件较好,但也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605人。2017年脱贫摘帽,任务不轻。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利州区脱贫3850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9.4%,预计年底全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4.4%以下。
变化如何发生?脱贫动力又从何而来?
工作多要求高——压力到底有多大?
一年位列考核倒数10%,贫困县主要领导就要被免职
为了尽快脱贫,利州为每个贫困村都配备了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
然而,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采访中,这些奋战在帮扶一线的干部们普遍的感受是“压力山大”。
如今,利州区为了提醒乡镇干部保持决战决胜的工作状态,以前以工作通知名义下发的文件,现在名称改成了指令,台头也从xx乡镇党委、政府改为xx乡镇党委、政府并xx书记、xx乡长,意在提醒他们时刻不忘重任在肩。
白朝乡魏子村位于利州区西部。论距离,村子距市中心40多公里,不算太远,但却是个典型的高山深度贫困村。村里127户506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7户74人,贫困发生率14.6%。
魏子村第一书记刘光辉说,扶贫工作有“几多”——填表多,入户调查多,直面矛盾多,做群众工作多,而且村里其他方面的事也得兼顾。“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联络员,一个肩膀扛多副担子,日子久了吃不消。”
尚伟是荣山镇中口村第一书记,他每月驻村20天以上,双休日对他“形同虚设”,家里的事基本搭不上手。“精准扶贫活儿又多又细,干不好要被召回,完不成任务要被追责。”
现实的案例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前不久白朝乡新民村贫困户养的鸭子死亡率过高,第一书记被行政处分。“这个书记在原单位即将退休,主动请缨去驻村,而且鸭子也是他自己掏钱给贫困户买的。这个处理结果让第一书记们心里挺不是滋味儿。”
感到压力的还不只是第一书记们。利州区统战部长李兴鸿是主管扶贫工作的区委常委,他介绍,四川省规定秦巴山区34个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量化考核,如果连续两年位列倒数10%,贫困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被诫勉谈话。广元市要求更严格,提出贫困县区只要一年位列倒数10%,就提请省委给予县(区)委书记免职处理、市委给予县(区)长免职处理。“我工作近30年,目前的工作压力最大。”他坦言。
专家点评:以严格考核问责为后盾,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是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
把压力更好转化为动力,这是关键,需要帮扶干部正确认识,积极工作,也需要把责任界定清楚,让相关责任人心里有数。出现问题追责时要考虑实际情况,以免挫伤帮扶干部的积极性。
外力带不能少——帮扶力量够用吗?
3个农技员包干8个村,扶贫产业多,专业难对口
自上而下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状,有助于层层压实责任。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具体工作都压在了基层干部身上。“驻村帮扶机制已经建立,但脱贫攻坚缺少人才支撑依然是头疼的大问题。”利州区委副书记刘文武说。
——面宽量多,农技人员超负荷。为加强产业扶贫,全区54个贫困村,每个都配备了一名农技员驻村,可全区有职称的农技人员也就60多人,日常的农技推广等工作也不能放松。
樊学锋是驻中口村的农技员,村民有技术难题他必须及时到场。此外,他和另外两名农技员还“包干”荣山镇另外8个村的农技服务。“我的专长是果树,现在一个村经常有好几个产业,工作起来真是力不从心。虽然遇到问题可以请农业局专家服务团支持,但专家不能日日在村里,日常还得靠自己,真怕出错。”他说,现在贫困村交通还不太方便,入户指导经常得租摩托车来回骑上两三个小时,中午饿肚子是常事。“区里也派不出更多的人手支持了,只能克服困难,硬挺过去。”
——活累钱少,医疗人才后继无人。魏子村村部,新建的标准化卫生室引人注目。雪白的墙壁、整洁的药架、检查室、注射室齐全,这里还能进行远程会诊。村医陈久树原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对于“鸟枪换炮”的工作条件,他很满意。
但陈久树的烦心事也不少。整个卫生室,就他一个人,医生、护士、收银、配药、发药,甚至连打扫卫生,都得他干。就这么一个“光杆司令”的卫生室,除了服务魏子村村民,还辐射邻村。很多老人常年有病,行动不便,需要他上门诊疗。出诊时,他会在卫生室门上贴张纸,写上“出诊中,有事打电话xxxx”,门把上再挂个文件袋,方便村民把报销单据放在里面,省得白跑。“跟邻村不通公路,出诊一次得花半天。出诊费每次就4元,还不够摩托车油钱,药品零加价,没钱可挣,全部收入就是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活累收入低,年轻人根本不愿干。”老陈无奈地说。
专家点评:缓解帮扶人才支撑不足问题,眼下关键还是要健全帮扶机制。例如,每村配农技员,可能数量不够,还可能专业不对口。可以由驻村工作队提出村庄面临的农业技术问题清单,由农技工作站根据清单所列问题,集体研讨并安排对口农技人员及时提供田间地头服务。这样效率更高,也更符合农技服务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