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好的地区扶贫工作有优势,但也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报记者 颜 珂
背靠“大树”咋脱贫
——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精准扶贫的调研
用“显微镜”识贫,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也不能掉队
65岁的喻瑞林如今也会回想起住在山上的日子,只是回想并不等于怀念。在长沙市宁乡县青山桥镇友园村,他家曾是海拔最高的那一户。
喻瑞林做过泥工,养过羊,生活本还过得去。但自从54岁那年患上严重的支气管炎,日子开始变得艰难。
“不能干体力活,甚至走不了远路。”下山到镇上看病,喻瑞林只能找人背着走。2008年,喻瑞林的老伴精神失常,让这个家雪上加霜。“家里的积蓄没多久就掏空了,只能靠低保过日子。”
山上的艰难,在今年8月画上了句号。当地政府启动的易地搬迁扶贫工程,让喻瑞林在青山镇的集镇旁安了新家。“房子、电器、家具都不用掏钱。”喻瑞林记得,搬家那天,连床上的被子都铺好了。
在湖南,长沙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跑”地位。2015年,长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000元,但像喻瑞林一样的贫困户,仍有5.8万多户、16万多人。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不同,在这里,想要精准识别贫困户,其实并不是件容易事。
长沙市农委副主任李雪龙告诉记者,长沙全市85个省定贫困村的贫困户,只占到全部贫困户的30%,其他70%的贫困户则“插花式”分布在非贫困村。
喻瑞林所在的宁乡县青山桥镇,有3个省定贫困村,属于长沙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边远山区。但即便如此,全镇1365个贫困人口,也只占到全镇总人口的5.5%,这里的贫困人口分布依然较为分散。
喻瑞林的另外80户新邻居,就来自全镇9个村。仅仅是为了摸清贫困家底和搬迁意愿,镇里的干部就没少花力气。“前前后后大约3个月,几上几下,才最终确定搬迁名单。”宁乡县农业局局长彭力强说。
“即使对30%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忽视了其他的70%贫困人口,也不能说打赢了脱贫攻坚仗。”李雪龙说。
对于长沙而言,精准扶贫,必须用上倍数足够大的“显微镜”。
在宁乡县沩山乡政府,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乡镇独立开发的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全乡5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论是家庭信息、致贫原因,还是帮扶联系人、脱贫思路,系统上均一览无余。最大的特色是帮扶动态的过程记录——贫困户哪一天申请了低保,哪一天搞起了脱贫产业,上面都有实时更新的记录。
精准到户,才能不留死角。长沙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不是只突出重点,只做亮点,而是要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所有贫困户的脱贫攻坚工作统筹安排,同步推进。”李雪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