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2.77亿人、约占全国人口两成的农民工群体正在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人社部公布的2014年数据显示,“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的70%以上。
较之上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国家统计局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农民工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6.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3%。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全国,文化程度提高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进行求职。然而,农民工使用网络求职被骗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如何破解农民工网络求职被骗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还是熟人介绍工作好”
32岁的李辉是江西上饶人,15岁时出来打工。和许多来自家乡的农民工一样,江浙、广东一带他都待过。进工厂、送煤气、卖水果,这些年李辉干过各种工作,一般都是老乡或熟人介绍的。
今年6月,原来工作的工厂倒闭了,李辉回到老家。9月,他开始浏览各种招聘网站。他在某分类信息网站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是苏州的一个电子配件厂在招仓库管理员,“坐办公室的那种”。写着底薪4000元到5000元,五险一金齐全。
李辉觉得待遇还可以,打电话联系后,便坐车去了苏州。中介先要求他交了200元住宿押金和300元中介费,到工厂后,才知道干的不是仓库管理员、而是装车和卸货的体力活,工资也大大低于网上看到的数字。然而工厂告诉他,他们招聘的就是这个职位。
意识到被中介骗后,李辉当天就走了。算上来回车费,这次总共损失了1000多元钱。“还是熟人介绍工作好。”李辉说:“算了,就不报警了,太麻烦。”
像李辉这样因网络求职被骗的农民工不在少数,然而他们大部分人的选择是被骗后忍气吞声。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斌倜律师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许多农民工利用网络求职的经验不足,而且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都比较有限,容易被骗子蛊惑。
求职被骗维权成本高
相比于常年在外打工的李辉,21岁的汤月超是第一次外出找工作,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也上当受骗了。10月,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电话联系后对方让他去东莞的公司面试。
面试结束后,该公司告诉他被录用了。“人力”叫他提供一个银行卡号发工资用,之后又说要办饭卡充300元,还要交300元保证金和200元体检费。
交钱的时候,汤月超有过怀疑,但是看其他应聘者都这么做,就觉得应该没问题。在进行了几天“培训”之后,汤月超发现,这个工作的真实内容是让他打诈骗电话。从该公司离开后,与默不作声的李辉不同,汤月超选择在网上发帖。在跟帖中,也有不少人提到自己有网络求职被骗经历。
然而,网络发帖并不能起到维权作用。沈斌倜告诉记者,农民工因为求职被诈骗去维权的很少很少,她在执业过程中甚至还没碰到过一例因求职被骗维权的案子。之所以这样,除了部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维权意识不强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维权成本太高。“通常他们被骗的可能就几百元或几千元钱,相比之下,维权的成本就太高了。”
沈斌倜介绍,在求职被诈骗后,维权的渠道一般有两个,即申请劳动监察或劳动仲裁。但这两项的操作周期通常较长,需要四到六个月,甚至拖到一年以上。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可以去法院提起诉讼。
但是,农民工请求法律援助并不容易。沈斌倜说,农民工流动性较大,通常又没有当地户口,不一定能申请到法律援助。而就算申请到了,打官司过程漫长,可能要一年时间才出结果。此外,请律师也要花钱,缺乏有力证据的话官司还不一定能打赢。如此种种,维权在很多受害者看来就得不偿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