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传统村落"千村一面" 空巢化和旅游化成大问题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传统村落"千村一面" 空巢化和旅游化成大问题
发布日期:2016-11-24 10:09:00  浏览次数:16

中国传统村落"千村一面" 空巢化和旅游化成大问题

    10月1日,村里悠闲的民众。这是一个石板房的部落,它的后裔至今仍然居住在石板房中。座落在海拔2400米的汪家箐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因汪姓人家居在山箐里而取名汪家箐。全村共有104户人家,417人,以汉族为主。全村呈块状聚居在山箐以南的半坡山坳上,青色石板房吸收着高原阳光,看上去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给人的感觉是山中建房、房屋傍山、房与山形成一体。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聪明智慧的山里人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以石板盖顶,以条石铺路,以凹石做盆,用方石砌灶,采石制凳、石磨、石臼,捡石垒床,用石做枕。中新社记者 李进红 摄

  在四处呐喊终于为几千个中国传统村落要了“名分”之后,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的担忧却丝毫没有减轻,甚至常常感到“苦于无策”。

  7136个传统村落正在网上公示,其中2555个已经正式进入国家保护的视野,听上去似乎是个不小的数字。然而,当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评审到第四批,这位发起者却注意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依然阻挡不住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很多纳入国家名录的村落已经面目全非。”比这更让他忧虑的是,还是找不出一个特别好的办法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去。

  到底该何去何从?带着对中国传统村落命运的关切,11月22日,一场以“何去何从”为题的“中国传统村落国际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专家和学者。

  一个共识是,不到30年间,中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如今,是时候放慢脚步思考,如何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留住。

  在已经建立名录的几千个传统村落中,冯骥才发现,“千村一面”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特色和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将无从谈起,留住乡愁,也将是一句空话。”

  “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这已经不是冯骥才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他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担忧。在很多场合,冯骥才都会谈到传统村落保护这个老话题中遇到的新问题。如今他谈的最多的,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面临的两个大问题:空巢化和旅游化。

  他把传统村落正在面临的现状比喻成“围城”:里面的人想要出来,而外面的人想要进去。

  必须承认,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任何漂亮话都没用。“你知道村里的厕所和城市不一样,往往是跟猪圈挨在一块,半夜要想上厕所必须提着裤子穿过冰冷的院子。”一个最粗浅的例子,足以说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当然,村里人想出来,出来后也不愿意回去。

  然而,一旦评上国家级传统村落,也让外面的人看到了旅游开发的价值,“手就想伸进来”。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仍然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价值的认识,“现在很多村落的乡镇领导说古村落保护,实际想的是古村落搭台,旅游经济唱戏”。

  让冯骥才感到更残酷的一个现状是,“我们的村民不热爱自己的乡村文化,当然,这也怪不得村民。”因为城市文化离他们的生活向往更接近,他们有权利过上更现代化的生活,而他们认为自己习惯的文化已经过时了、麻木了,认识不到村落文化有什么价值,甚至认为,古村落能够旅游、能够赚钱,才有价值。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让人们一下子回不过神来。在中国的传统村落里,人们在那里生活了几千年,没什么太大变化,而这30年间,改革开放、外来的文明和生活方式等突然一股脑涌进来,村落里的人们对所面临的问题,尤其对深层的精神文化等问题毫无准备,“对于如何保护,一时拿不出办法,也是必然的”。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