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产业扶贫别“编故事” 多听听农民感受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产业扶贫别“编故事” 多听听农民感受
发布日期:2016-11-21 09:48:00  浏览次数:13

  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找准产业、对准人头,要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

  脱贫离不开产业,时下有种产业扶贫却令人担忧。

  日前参加一个扶贫现场会,企业负责人来介绍经验:公司流转贫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黏在产业链上,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红股金,变身“三金”农民。算收入账,一年就能脱贫。

  代表们热热闹闹观摩,半小时上车走人。笔者留下到村里细问,发现情况并非真为刚才所见。全村105户贫困户,在基地打工、有分红的只有20户,少数掩盖了大多数,其他贫困户有意见。另外,股金分红只分3年,按公司说法,3年后贫困户学到技术,可以租种基地大棚,也可在房前屋后自己发展。一位村干部道出缘由,县里定下2017年提前脱贫,3年分红正好管到这个点。贫困户以后真能稳定脱贫?许多人表示:“技术难、投入大,一个棚光菌棒就要3万多元,想接手不容易。”

  如此扶贫,表面看公司带上了贫困户,实际上,贫困户融入难、持续发展难,产业再好,也跟他们关系不大。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而是要实现稳定脱贫。这样为了完成任务“编故事”“算脱贫”,是搞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注定扶富难扶贫。

  在基层采访,这种现象不是个案。其背后凸显了一些干部头脑“贫困”、政绩冲动。脱贫攻坚,各级政府大幅投入,但钱多了,有的地方不会花了。上产业没有好思路,“给钱给物”不行,任务完不成不行,于是就想走捷径。扶贫资金在企业里一转,部分以分红的名义分给了贫困户,脱贫效果“立竿见影”。名曰产业扶贫,实则玩“数字游戏”,这种“跑偏”的政绩观必须纠正。

  产业发展不易,扶贫产业更难。贫困地区基础薄、条件差,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找准产业、对准人头,既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又要适合扶贫对象特点;不能过度追求“高大上”,也不能设置过高的门槛;既要考虑短期,又要兼顾长远。这需要干部沉下身、抓对方,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这样的产业扶贫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的事有自己的规律。当前的贫困,致贫原因多样、需求多元,靠以往“一招就灵”的办法很难奏效。一些地方提出,“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大有盲目冒进之嫌。有位基层干部坦言,县里推广黑山羊扶贫项目,有贷款、有市场,试点效果不错,可有的贫困户就是干不了。有人家里缺劳力,照顾老人、孩子抽不出身;有人家庭负担重,上学的、生病的,月月都要现钱,而养山羊1年后才能出栏见钱。因此,精准扶贫不是在办公室里规划出来的,新模式、新思路需要接地气,一户一策,把工作做实、做细。

  产业项目好不好,得让脱贫实效说话,让贫困户说了算。挤出产业扶贫水分,要完善考核机制,不能光看表面,要多听听农民的感受,同群众一起算账,让群众认账。对拿着扶贫资金搞“数字脱贫”的严格问责,对享受扶贫政策弄虚作假的企业从严处罚。

  授人以渔才能拔掉“穷根子”,产业扶贫要多在“实”上下功夫,多些精准发力。(平 子)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