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香菇成为“卖全球”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今年前三个季度出口货值达5亿美元——
国内农业品牌如何打造“国际范儿”?

西峡县五里桥标准化香菇生产基地的菇农在采摘香菇。资料图
封德本报记者张培奇范亚旭
初冬时节的八百里伏牛山,寒意袭人,正是冬菇上市的季节。记者来到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双龙镇香菇市场,满载香菇的货车从四面八方开来,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分拣干菇,印有“西峡香菇”商标的包装箱正在装车……一派“菇香四溢”的火热场面。
南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西峡办事处主任李长河介绍,2015年,西峡香菇及制品出口达到4.5万吨、货值6.8亿美元,西峡香菇单品出口占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货值的1/4,占南阳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西峡香菇蝉联河南省第一大出口农产品;今年前三个季度,西峡香菇出口实现逆势增长,出口货值达5亿美元。
一个地处秦巴片区、没有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的内陆山区县,小小的香菇如何做成了一方大产业,又是如何畅销海外的?记者深入西峡一探究竟。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香菇品牌
地处世界公认的香菇生产“黄金线”,76.8%的森林覆盖率,让西峡有了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可供种植食用菌的原料。“西峡秋冬季节昼夜温差大、空气温度适中,生产出的香菇不仅菇形好,而且花菇率高,西峡香菇上市伊始就供不应求,不仅很快在北方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向南回流。”西峡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主任陈东旭介绍,冬菇上市期间,全国各地有数千香菇客商来西峡收购,其中固定客商就有500多家。
香菇生产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山林,而西峡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涵养区,10年前西峡县出台了严禁毁林种香菇的政策,这让西峡香菇生产陷入了低谷。为保证香菇的种植规模、稳定农民的收入,陈东旭介绍,从2006年开始,西峡县实施菌材外购战略,从东北等地购买菌材,及时化解了危机。
如今,西峡县已建立15个香菇专业乡镇,“一村一品”香菇专业村110个,还注册了“西峡香菇”商标,与30多家获得自主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了西峡香菇标准化产销联合体。西峡香菇相继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